科研产出
软烤贻贝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模拟软烤贻贝加工过程,对工艺参数(温度和时间、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以及p H)和微生物变化(细菌数量与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结果表明,软烤贻贝加工中菌落总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耐热菌数只是略有降低,说明3次热冷交替主要杀灭的是非耐热菌,并且成品残存菌数在300CFU/g内,经鉴定主要是蜡样芽孢杆菌。温度和时间以及水分活度(或水分含量)的控制显著影响着菌落总数的变化,但p H无显著影响主要是协同效应。焙干和烘烤阶段、调味浸渍过程分别是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p H控制的关键工序,可以确定为微生物危害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此外安全生产全过程温度和时间要严格控制,尤其3次热冷交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沉积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与沉积物质量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解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的沉积环境质量,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沉积要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根据2011年11月,2012年4月、6月、8月、11月和2013年6月、8月共7个航次沉积环境要素调查资料,分析了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碳和硫化物的含量均较低,且有机碳和硫化物的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第一类标准,并呈现出明显的月际变化。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硫化物和有机碳未对研究海域沉积物产生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分析海域沉积物质量的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质量等级为Ⅰ级,且鱼礁区和对照区表层沉积物质量无显著差别。
关键词: 威海近海 总氮 总磷 有机碳 硫化物 单因子污染指数 内梅罗污染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青龙斑)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发育,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充实青龙斑生物学研究文库,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青龙斑苗种培育于2012年6~8月期间进行。水温为(30±1)℃,盐度为28±1。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40日龄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消化系统发育可划分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0至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管,卵黄囊大,椭圆形,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口腔中出现鳃弓的雏形,3日龄仔鱼食道由2~3层的复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形成较低的褶皱;胃与小肠和食道的分界明显,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肠道分化,肛门开通体外,开始摄食;肝细胞团和胰腺细胞团形成。4~5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6日龄之后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已经完全被吸收,前、中、后肠和直肠区分明显,肠黏膜上皮中出现少量的杯状细胞,由肠腔面向深层依次可以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肌层不明显。至25日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较为完善。38日龄时,胃、幽门盲囊、肠以及直肠各段分界明显,黏膜褶皱高度为前肠>中肠>后肠;肌层厚度为后肠>前肠>中肠;消化道和消化腺组织结构与成鱼基本相同。青龙斑的消化系统发育和分化是与其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同步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肥巢湖西部滨岸带湿地生态工程建设与探索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6
摘要:针对巢湖西部沿岸带水体污染严重的现状,安徽省政府实施了合肥巢湖近岸带湿地生态工程项目。文章概述了巢湖水文、湿地、植物及合肥巢湖水环境污染现状,阐明了合肥巢湖污染的主因、湿地生态工程建设方案的确定及拟实现的工程建设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渔业资源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饲料研究 》 2016
摘要:研究以日本渔业历史文献及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日本渔业产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辨明日本渔业衰退的内在原因,对日本渔业管理史、渔业资源管理方法及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对现阶段我国渔业管理进行定位,并对我国渔业资源管理提出建议:我国当前主要制订阶段性海洋捕捞总产量控制目标和选择部分品种开展限额捕捞管理试点等工作重心,对于资源保护的全面实施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不仅有遵照法律的行政(国家)手段,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尊重各地特色的管理手段,使国家和地方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制定综合全面的渔业资源管理办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棘头梅童鱼是长江口水域的常见小型经济鱼类,具有一定的捕捞价值.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本研究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长江口水域捕获的棘头梅童鱼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有8目30种,其中虾类(游泳亚目)是主要饵料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为38.5,优势指数(Ip)为79.1;其次为糠虾目和磷虾目.全年饵料生物中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光背节鞭水虱和中华哲水蚤等.饵料生物优势种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的主要优势种均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和短额刺糠虾,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和脊尾白虾,冬季主要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中华哲水蚤和中华假磷虾.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空胃率为10.4%,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全年平均胃饱满系数为0.6%,冬季最低,春季最高,摄食习性存在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红酵母的液体培养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16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海洋红酵母的液体高密度培养方法。方法在摇瓶培养条件下,测定温度、pH、装液量、接种量及摇床转速对海洋红酵母BY2菌株生长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培养至50L发酵罐,在培养过程流加氨水以控制pH稳定在5.3~5.5的条件下,考察不同葡萄糖浓度对海洋红酵母BY2菌株发酵菌量的影响。结果摇瓶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pH 5.5,接种量8%、装液量40mL/250mL三角瓶、摇床转速200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24h时菌量达到8.9×108 CFU/mL;扩大至50L发酵罐,葡萄糖初始浓度为40、60、80、100g/L各罐20~24h时的菌量相应达到26.6×108、29.5×108、47.8×108、66.8×108 CFU/mL。结论提高初始葡萄糖浓度,流加氨水稳定发酵过程的pH,可以显著提高BY2菌株的发酵菌量。
关键词: 海洋红酵母 液体培养 最适条件 葡萄糖初始浓度 控制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