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稻不育系ISSR正交体系优化及验证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从Taq酶、Mg2+、模板DNA、d NTP、引物5种因素的4个水平对香稻不育系的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立适合香稻的ISSR-PCR反应体系:1.0 U Taq酶、2.5 mmol/L Mg2+、40 ng模板DNA、0.25 mmol/L d NTP、0.1μmol/L引物浓度。进一步验证试验表明,在该体系下将筛选的13个ISSR引物对15个香稻不育系进行PCR扩增,均可获得稳定、清晰的条带。


6种野生草莓基因组大小估算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估算野生草苺的基因组大小。【方法】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内标,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6个野生草莓种7个待测样品的基因组大小。【结果】6个野生草莓种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黄毛草莓(274±3.80)Mb,五叶草莓(红果类型)(268±3.73)Mb,五叶草莓(白果类型)(258±5.40)Mb,西南草莓(245±3.28)Mb,东北草莓(241±4.28)Mb,森林草莓(231±3.19)Mb,绿色草莓(230±2.83)Mb。【结论】野生草莓基因组大小的测定为草莓属植物基因组文库的建立及其基因组进化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热风干燥对荠菜风味和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荠菜为原料,研究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荠菜风味和品质的影响。采用40、50、60、70、80和90℃干燥荠菜,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热风干燥温度的荠菜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热风干燥过程中3-甲基-丁醇等醇类损失,特征醇如叶醇等含量大幅下降;生成了3-甲基丁醛等多种新醛,苯乙醛、β-环柠檬醛含量有所升高,正己醛等损失较大;荠菜的特征酮类化合物甲基壬基甲酮在干燥过程中消失;3-氨基-2,3-二氢苯甲酸等损失,3-甲基丁酸等产生;烃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均降低,2-乙基-3,5-二甲基吡嗪等具有清香和坚果香气的吡嗪类物质合成。与其他处理组相比,60℃干燥条件下荠菜干制品感官品质较好,叶绿素和VC的保留率较高,风味物质种类最多,风味物质保留率达81.65%。


四种模式对偏高水分粳稻的储藏效果研究
《粮食储藏 》 2015
摘要:含水率和温度是稻谷储藏的关键控制因子,低温储藏是稻谷的主要方式。讨论偏高水分粳稻在低温、紫外辐照-低温、气调-低温、紫外辐照-气调-低温四种方式下储藏对稻谷生理指标、营养成分、物理学特性及表观色泽的影响,比较四种处理和储藏相结合方式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在低温(15℃)条件下,气调处理能延缓稻谷崩解值的下降速度;紫外辐照能够改善稻谷胚的活性和减缓脂肪酸值的上升速度;气调和紫外辐照对稻米颜色的影响与稻谷含水率有极大关系,当含水率达到17.5%,两者的协同作用更具有实用价值。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季日光温室空心菜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研究在夏季空闲日光温室内不同种植密度对空心菜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设4个种植密度,分别为20 cm×15 cm、20 cm×10 cm、15 cm×15 cm、15 cm×10 cm,研究空心菜的生长量、产量及品质在不同种植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夏季日光温室内种植空心菜,不同种植密度对空心菜产量及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以20 cm×10 cm的种植密度最好,其生长量最高,产量最高,且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Vc、干物质的含量,使品质达到最好。说明在日光温室内种植空心菜并不是密度越大或是越小,空心菜的生长量和产量越高、品质越好,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情况下,才能同时获得较高的生长量、最高的产量和最好的品质。


海滨锦葵萌发期和苗期盐胁迫反应及耐盐性鉴定指标筛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海滨锦葵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以Na Cl溶液为盐胁迫,研究海滨锦葵在不同浓度盐胁迫下萌发期和幼苗期生长状况的变化,并筛选萌发期和幼苗期耐盐鉴定指标。结果表明,Na Cl胁迫下海滨锦葵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下胚轴长、胚根长、鲜重、活力指数及幼苗株高均降低,并且各指标的盐害系数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较低Na Cl浓度(0.5%~1.5%)胁迫下的幼苗地上干重和地上鲜重高于未用Na Cl胁迫的幼苗,2.0%和2.5%浓度的Na Cl胁迫抑制了地上干重和地上鲜重。1.0%和2.0%的Na Cl浓度分别是萌发期和幼苗期鉴定海滨锦葵耐盐性的适宜浓度,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下胚轴长、根长、鲜重以及活力指数可以作为萌发期耐盐性的鉴定指标,株高、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可以作为幼苗期耐盐性的鉴定指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TX株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江苏泰兴某些猪场相继发生了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造成大量哺乳仔猪甚至育肥猪发生死亡。对采集腹泻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分析。首先用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病料样品进行常见猪病的PCR或RT-PCR检测,并处理病料组织进行电镜观察;腹泻病毒经1日龄未吃初乳的仔猪进行猪体复归试验,再次收取病料并进行病毒纯净性检测;最后测定了腹泻组织毒对5,15,25日龄仔猪的致病性,及对25日龄仔猪的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PCR与RT-PCR鉴定结果腹泻猪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所致,在组织中没有其他常见猪传染病病原的存在;电镜观察呈典型的PEDV冠状形态;以特异性引物扩增S1基因,分析测序结果并进行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当前流行性腹泻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我国当前流行的PEDV变异株亲缘关系近;该毒株对5,15,25日龄仔猪100%致死,感染后表现腹泻、呕吐等典型的PEDV感染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