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秤锤树叶片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秤锤树叶片中分离内生菌进行分子鉴定,并接种到无菌组培苗中研究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秤锤树叶片中共分离获得7株真菌。扩增出的6个菌株经ITS测序,在NCBI网站上进行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出其中5株菌株均属于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1株属于子囊菌(As-comycete)。进一步实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多数对组培苗的株高生长影响不大,可初步鉴定其为内生菌,其中的属于球毛壳菌的F和H菌株对无菌苗的株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hLC50值分别为14.99mg·L-1、13.08mg·L-1,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g·hm-2、450g·hm-2和600g·hm-2,药后15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蚜酮 作用方式 使用技术 天敌 安全性评价


中国猪群存在Torque teno Virus(TTV)感染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中国猪群TTV的感染现状以及是否存在新的基因亚型,基于TTV1和TTV2相对保守的5′非翻译区(5′UTR)设计引物,采用PCR法对2008~2009年采集于中国江苏省的138份猪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中国猪群TTV1的感染率为15.9%,TTV2的为34.8%,共感染率为5.8%。所扩增片断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TTV1和TTV2流行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3%~93.8%和74.8%~99.1%,与GenBank其他TTV1和TTV2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9.6%~100.0%和74.8%~99.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TTV1和TTV2流行毒株存在新的基因亚型。


路路通挥发油化学成分与抑菌活性研究
《食品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路路通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测出43个色谱峰,鉴定出38个化合物,检出率为97.28%;其中萜类成分为28个,占83.21%,脂肪族成分为6个,占12.02%,芳香族成分为4个,占2.05%;主要成分有β-蒎烯(21.96%)、α-蒎烯(21.32%)、柠檬烯(8.43%)、(E)-2-己烯醛(8.04%)、β-石竹烯(5.67%)等。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挥发油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路路通挥发油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青霉、大肠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对照组未表现抑菌活性;方差分析表明菌种间的抑菌活性差异极显著,挥发油浓度对抑菌活性影响差异极显著。


基于mtDNA中国地方鸡种系统发生数据库建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NET编程环境下,运用代理程序的方法从GenBank中获取中国地方鸡种数据,并将有关mtDNA的数据进行整理,引用Matlab生物信息学工具箱,以组件技术将其打包和发布,建成中国地方鸡种mtDNA数据库。实验人员可以应用系统发生分析组件、经过运算得到中国地方鸡种进化树图结果。说明通过Matlab、SQL和.NET混合编程构建中国地方鸡种mtDNA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基于mtDNA的中国地方鸡种生物进化关系分析功能。


高温胁迫对草地早熟禾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高温胁迫对冷季型草坪草伤害的生理机制,为采取防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tsL.cv.Total eclipse)幼苗为材料,探讨了高温胁迫下其植株中有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2.0?.5)℃高温胁迫下,幼苗植株质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明显降低;而可溶性糖、脯氨酸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在高温胁迫2 d时都有所增加,其后则都明显降低。因此高温致使冷季型草坪草幼苗植株质膜透性、MDA含量的显著增加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GSH、可溶性糖、脯氨酸、AsA含量的明显降低,是高温导致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热伤害的主要生理机制。


基于限制EM算法的猪肉预冷过程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肉类加工企业的少量猪肉预冷试验数据,提出了一种预冷过程建模策略。定义了2种预冷过程向量:基于温度梯度的降温过程向量和基于当前损耗的损耗过程向量,分别用于描述胴体热量散失和物质流失规律。针对每条试验记录均包括有风和无风2种工况,给出结合限制的EM算法来同时拟合:E过程构建有风预冷过程向量,M过程构建无风预冷过程向量;E过程和M过程中均施加2个向量间的偏序限制,均以云进化算法CBEA为优化算法。基于37条试验记录构建了预冷过程向量,并用来模拟猪胴体的预冷过程,降温过程拟合的平均误差为0.93℃,损耗过程拟合的平均误差为1.51‰。企业可以使用该策略分析实际猪肉预冷过程数据。


不同套袋材料对翠冠梨贮藏期间果实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套袋材料对翠冠梨贮藏果实生理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选用防水胶+腊质双层袋(T1)、普通双层袋(T2)和蜡质双层袋(T3)3种果袋进行套袋试验。结果表明,套T1和T2果袋果实呼吸高峰比套T3果袋处理分别延迟了5 d和10 d,而果实乙烯释放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均比套T3果袋处理延迟了5 d;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套袋果实中总糖和总酸含量都呈现低-高-低的相同变化趋势;套T2果袋果实失重率一直比套T1和T3果袋高,果实硬度下降速度套T2果袋处理>套T3果袋处理>套T1果袋处理;而贮藏15 d时果实好果率,套T1、T2和T3果袋处理分别为93.0%、62.0%和6.9%。说明套T1果袋能减缓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硬度和失重率的下降,明显地延迟果实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速率峰值的出现时间,从而延缓果实的衰老。


一株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畜牧与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细菌分离,从安徽某规模化猪场分离到一株病原菌,通过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PCR鉴定,证实该分离菌为副猪嗜血杆菌,并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鉴定该株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为10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