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苯甲酸雌二醇的残留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前处理以及仪器方法的研究和优化,建立水产品中苯甲酸雌二醇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经甲基叔丁基醚提取,LC-C18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甲醇-水溶液定容后离心去脂。采用甲醇-水为流动相,经Waters XBridge RP-18色谱柱(150mm×4.6mm,5m)分离后,电喷雾串联质谱测定,以甲羟孕酮-D3为内标进行定量。在标准添加水平1~10g/kg范围内,加标回收率为77.9%~113.5%,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9.4%,定量限为1g/kg。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各种水产品中苯甲酸雌二醇残留量的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地池塘半滑舌鳎驯化养殖技术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口增殖实验站炮台基地地处辽河入海口,土地性质为盐碱地。为找到理想养殖品种,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2012年6月,从天津购入半滑舌鳎苗种500尾于营口增殖实验站炮台基地盐碱地池塘进行驯化养殖试验。经过4个月盐碱地池塘养殖,共收获462尾,成活率高达92.4%,因有天然饵料同时投喂配饵,其生长状况良好,平均月增重80 g。通过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说明不同密度下养殖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增重率差异显著。试验结果说明盐碱地池塘养殖半滑舌鳎具有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脑细胞系的建立及细胞色素P4501A的诱导表达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剑尾鱼脑细胞系并探讨其细胞色素P4501a(CYP1A)基因的诱导效应,实验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对剑尾鱼脑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经连续继代培养,建立了可稳定传代的脑细胞系,命名为SFB。SFB最适培养液为含有15%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和L-15等比混合培养液,培养条件为27℃,5%CO2。生长特性研究表明,第65代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43.048h,显示出旺盛的生长和分裂能力。染色体分析发现,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48条,SFB核型公式为2n=2st+46t,臂指数(NF)=48,与剑尾鱼一致。诱导实验表明,SFB在10-8~10-5mol/L的苯并(a)芘诱导下,CYP1A mRNA表达量显著提升,且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脑细胞系的建立为剑尾鱼的毒理学评价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其系统的生态毒理学应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 剑尾鱼 脑细胞系 细胞色素P4501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强度对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体组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不同光照强度(0、100、500、1 000、2 000、4 000和6 000lx)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的生长、体组分和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为1 000lx组的许氏平鲉幼鱼末体重最高,但与100、500和2 000lx组的末体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的饲料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峰值均出现在1 000lx组;而消化率的最高值却出现在0lx组(P<0.05)。除灰分含量外,各处理组的体组分和体能值均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P>0.05)。本研究由许氏平鲉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与光照强度(L)的回归方程得出其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范围为610~630lx。各处理组的能量收支方程表明,生长能和呼吸能主导许氏平鲉幼鱼的能量分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嫩江下游春、秋两季浮游动物数量特征与群落结构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和监测嫩江下游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维持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于2011年5月(春季)和9月(秋季),对嫩江下游10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法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21属36种。其中:轮虫种类最多,11属21种,占61.8%;原生动物7属9种,占26.5%;桡足类2属4种,占11.7%;未发现枝角类。两季浮游动物的丰度波动于900~3 900 ind./L之间,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为0.09~4.67 mg/L。在优势种种类组成上,原生动物有两种: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和绿急游虫(Strombidium viride)。轮虫有5种:浦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刺盖氏轮虫(Kellicotticalongispin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桡足类有一种,为无节幼体(Nauplius larva)。用多维尺度分析各采样点数据可以看出:春季(5月)分为4个不同的群落;秋季(9月),分为3个不同的群落。多维尺度分析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各采样点之间浮游动物群落的距离(即相似性),同时也表明各点位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Toll和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13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Toll和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芽孢杆菌的使用量设置测试1组(LDG,用菌量2.0×103CFU/mL),测试2组(HDG,用菌量1.0×104CFU/mL)及未使用芽孢杆菌的对照组(CG),每7 d施菌1次,实验持续24 d。每6 d取样对虾肌肉和肝胰腺检测Toll基因和HSP70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对虾肝胰腺Toll基因mRNA表达量在LDG组和HDG组分别较CG组提高了410.05%和78.31%,但在肌肉中CG组的表达量则分别较LDG组和HDG组提高了31.81%和8.43%。可见,芽孢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Toll基因mRNA在对虾肝胰腺的表达,但对其在肌肉中的表达则呈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肝胰腺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HDG组显著高于CG组和LDG组(P<0.05),CG组和LDG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肉中LDG组和HDG组的HSP70基因mRNA表达分别较CG组提高了26.07%和26.46%,但实验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水体中施用芽孢杆菌104CFU/mL和2.0×103CFU/mL可分别提高对虾肝胰腺和肌肉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凡纳滨对虾 Toll HSP70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增养殖过程对野生种群的遗传影响——以海州湾为例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三疣梭子蟹人工增殖与养殖活动对野生资源的遗传影响,利用20对SSR引物对海州湾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与两个养殖群体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养殖群体,其群体杂合度Ho为0.8509,而两个养殖群体的杂合度Ho分别为0.4525和0.5283。海州湾野生三疣梭子蟹的Ne、Ho、He、PIC均显著高于两个养殖群体(P<0.05)但两养殖群体的Ne、Ho、He、PIC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海州湾天然三疣梭子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养殖群体。3群体间遗传分化处于中度水平(Fst,0.1085—0.1448),基因流N m处于1.5—2.0间,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分化比养殖群体内部之间大,基因流也较养殖群体内部之间要小,表明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存在一定的分化,基因流处于中等程度。因此,当前海州湾天然三疣梭子蟹遗传状况良好,养殖活动和人工增殖放流对天然资源的遗传影响还很有限,这可能与海州湾人工养殖三疣梭子蟹时间较短、人工放流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有关。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微卫星(SSR) 遗传评估 野生种群 养殖群体 海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毒死蜱胁迫下WSSV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生存的危害性,开展了毒死蜱胁迫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致死实验,分析了毒死蜱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鳃组织WSSV含量和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的半致死浓度(LC50),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LC50值显著下降,存在着浓度-反应的正向关系,96 hLC50为0.758μg/L(0.521~0.987μg/L)。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毒死蜱胁迫实验浓度为0.2μg/L,此浓度下药浴4 d后对凡纳滨对虾注射WSSV,结果显示:毒死蜱胁迫下注射WSSV组的对虾死亡率(83.33%±4.7%)极显著高于乙醇-WSSV组(40.00%±0.9%);对虾鳃组织WSS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72 h后,毒死蜱-WSSV组WSSV含量约是乙醇-WSSV组的4倍;感染96 h后,毒死蜱-WSSV组WSSV含量显著增加,约是72 h毒死蜱-WSSV组的4.9倍,是96 h乙醇-WSSV组的5.9倍。毒死蜱胁迫下,对虾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低于对照组20%左右。由此可见,毒死蜱胁迫下,WSSV增殖速率加快,导致对虾死亡率升高。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毒死蜱 白斑综合征病毒 致病性 乙酰胆碱酯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殖危害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越来越多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不断释放到环境,并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土壤淋溶和直接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从而使水体成为EDCs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为引起社会对水体EDCs污染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EDCs危害防治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和水生态系统,本文介绍了EDCs的分类,详述了自然水体、饮用水源水以及自来水中EDCs污染情况,阐明了EDCs对鱼类的生殖危害.资料分析显示,EDCs能够扰乱生物体内分泌功能,导致生殖器官、生殖机能和生殖行为异常,引起生育力下降,甚至生物繁殖机能损害,并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以至物种灭绝.虽然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关于EDCs对生物危害等方面的研究,但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识别和鉴定困难或代价太大等问题,有关工作亟需全面、深入开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甲苯咪唑在团头鲂体内主要代谢物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淡水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甲苯咪唑在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体内主要代谢产物,实验用1 mg/L甲苯咪唑水溶液浸泡团头鲂,分别在浸泡后1、2、4、8、12和24 h,分别采集肝脏、肌肉、胆汁和血液,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HPLC-MS-MS)定量和标准品比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甲苯咪唑(MBZ)在团头鲂体内所占的比例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羟基甲苯咪唑(MBZ-OH)和氨基甲苯咪唑(MBZ-NH4)逐渐升高。MBZ-OH和MBZ-NH4百分比都占到总残留的10%以上,二者为主要代谢产物,应作为残留检测的主要监控目标。
关键词: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甲苯咪唑 主要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