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冰藏三文鱼品质变化及菌相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物理(质构、色差)、化学(TVB-N、TMA-N、K值)及微生物(菌落总数、嗜冷菌落数、致病菌数)为指标,研究三文鱼冰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并对三文鱼冰藏期间的菌相变化及优势腐败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文鱼在冰藏期间品质变化明显,第4天到达高品质期终点,第10天感官即已不可接受.冰藏过程中,色差变化很小,质构变化中剪切力与咀嚼性逐渐减小,硬度与弹性先增加后减小,黏附性在贮藏后期上升,前期波动较大.TVB-N、TMA-N、TVC和K值变化明显,冰藏到第10天已分别达到17.36 mg/100 g、7.62 mg/100 g、7.64 lg(CFU/g)和68.7%.菌相分析表明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p.)为冰藏三文鱼的特定腐败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对10种常见饲料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
《海洋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氧化钇作为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原则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3.72±1.67 g)对鱼粉、血粉、水解羽毛粉、肉粉、虾粉、肉骨粉、玉米蛋白粉、棉粕、花生粕和精米糠共10种大宗饲料原料的粗蛋白,能量和必需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除水解羽毛粉和肉骨粉外,中华绒螯蟹对动物性蛋白源的粗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比植物性蛋白源要高,蛋白消化率:血粉>虾粉>鱼粉>肉粉>棉粕>花生粕>精米糠>玉米蛋白粉>水解羽毛粉>肉骨粉;能量消化率: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鱼粉>水解羽毛粉>玉米蛋白粉>肉骨粉>棉粕>精米糠。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除了肉粉和精米糠)基本与对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相似。综合以上,血粉、肉粉、虾粉、花生粕、棉粕和精米糠可作为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的选择蛋白源。相比之下,中华绒螯蟹对肉骨粉、水解羽毛粉和玉米蛋白粉的消化利用率较低,在生产中应谨慎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温度对鱼源无乳链球菌毒力的影响机制,本实验研究了温度对无乳链球菌毒力相关参数(生长、粘附、入侵、毒力基因表达以及对罗非鱼致死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培养温度下(25~40℃)无乳链球菌的生长速度不同,37℃为其最适生长温度,25℃时生长速度最慢;25~34℃内无乳链球菌粘附在惰性基质上的菌体对应的吸光值(OD590nm)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7℃时显著增加,40℃时又急剧下降;罗非鱼在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后各时间点(6、12、24和48 h),鱼体脑组织中菌量随注射菌体培养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与不同培养温度下的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呈正相关;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的表达也与培养温度相关,hly和cfb基因的表达量随菌体培养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34和37℃处达到峰值,不同培养温度下无乳链球菌sip基因表达的变化幅度较小,而scpB基因的表达则随培养温度增加而下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致死率随其培养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低温(25和28℃)培养条件下的菌体对罗非鱼致死率较低(<20%),37℃时致死率最高66.67%±6.67%。以上结果表明温度参与无乳链球菌生长、粘附、转移、入侵和部分毒力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共同影响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的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氏刺蛇尾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μm,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等。因此,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0.05),马氏刺蛇尾在一昼夜中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00~14:00,但是全天均有蛇尾摄食,其昼夜摄食节律属于无明显节律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条件下呋喃西林代谢物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组织分布及消除规律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分析呋喃西林主要代谢物氨基脲(SEM)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结果表明:在停药1 h后,血液和肾脏中的SEM浓度达最大值,分别为(37.5±7.45)ng·mL-1和(383.3±89.20)μg·kg-1;在停药2 h后,肌肉、皮肤、肝脏中的SEM达到最大值,其浓度分别为(33.3±8.25)、(168.2±43.47)和(105.0±48.40)μg·kg-1;在480 h时,肌肉中的SEM浓度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g-1)的1.1倍;在1080 h时,血液、皮肤、肝脏和肾脏中的SEM分别是其残留判定值(1μg·kg-1)的1.17倍、8.75倍、1.0倍和5.47倍;在1440 h(60 d)时,血液、肌肉和皮肤中的SEM平均浓度分别为(0.57±0.25)ng·mL-1、(0.28±0.03)和(0.83±0.24)μg·kg-1,而在肝脏和肾脏中,未检测出SEM;在2160 h(90 d)时,血液和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出SEM.SEM在血液和各组织中消除半衰期T1/2为血液(11.11 d)>皮肤(9.02 d)>肌肉(8.25 d)>肾脏(7.40 d)>肝脏(6.71 d).皮肤中SEM浓度高于肌肉组织,而且残留时间长.整个实验期间平均水温为28℃,在斑点叉尾鮰苗种各组织中,消除SEM至少需要2520℃.d.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呋喃西林代谢物 氨基脲 组织分布 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中国明对虾肝胰腺及鳃SOD、GST和MDA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一株能产生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的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株),研究其是否能通过引发中国明对虾的脂质过氧化作用而发挥其毒性作用。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经肌肉注射方式染毒中国明对虾,于染毒后1、3、6、12、24和48 h测定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染毒后1~6 h,中国明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SOD,GST活性均增加,12和48 h鳃组织的上述指标受到抑制。中国明对虾肝胰腺MDA含量除1 h外未见明显改变,鳃中MDA含量随时间增加呈升高趋势。研究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对中国明对虾的鳃具有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MDA含量增加,SOD和GST活性降低。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中国明对虾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 丙二醛(M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体重和叉长的遗传力估算
《遗传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重和体长作为鱼类的生长性状,是鱼类育种工作中最重要的生产性状之一,而在冷水鱼生产实践中通常利用叉长代替体长。文章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定向人工授精技术建立了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masou)29个全同胞家系和14个半同胞家系,并测定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12月龄和24月龄的体重和叉长数据资料,进而利用方差分析法评估了作为引进种的山女鳟第六代群体体重和叉长的遗传力。结果表明:(1)山女鳟整个生长阶段叉长的变异系数明显低于体重变异系数,24月龄时的变异系数明显低于12月龄时的变异系数;(2)山女鳟在12月龄和24月龄雄鱼间和雄鱼内雌鱼间体重和叉长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3)山女鳟雌性亲本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叉长的方差均大于雄性亲本的方差;(4)山女鳟12月龄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41~0.51,叉长的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46~0.54;24月龄时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55~0.60,叉长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53~0.59;(5)山女鳟体重和叉长性状属于中高遗传力,对山女鳟引进群体生长性状进行选择育种潜力巨大,预期能取得较好的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山女鳟选择育种相关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数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同位素分析黑龙江中游主要鱼类营养层次
《淡水渔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5月—2011年10月对黑龙江中游采集的32种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水生态营养层次的分析。结果显示,鱼类δ13C值为-32.00‰~-17.32‰,相差14.68‰;δ15N值为7.58‰~14.78‰,差值达6.80‰,跨度都很大。底栖无脊椎动物δ13C值和δ15N值的跨度不大,δ13C值为-29.64‰~-26.10‰,相差3.54‰;δ15N值为7.09‰~9.91‰,相差2.82‰。通过δ15N值计算出黑龙江中游32种主要鱼类和6种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网营养层次,其中肉食性鱼类鳇(Huso dauricus)占据了黑龙江中游鱼类中最高的营养位置。通过分析初步建立了水体食物网连续营养谱,并结合底栖无脊椎动物同位素数据勾勒出黑龙江中游食物网营养结构图。
关键词: 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层次 黑龙江中游 δ13C δ15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微生物絮团的生化分析及其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红糖与尿素为碳氮源在自然海水中培养微生物絮团,获得絮团产物,其离心后进行初步的生化分析表明,絮团产物上清液中微生物胞外产物重均分子量为213 281 u。絮团沉淀物中多糖含量占29.6%,氨基酸含量占12.6%。将絮团产物按0、0.02%、0.1%、0.5%、2.5%的比例添加至低蛋白饵料中投喂凡纳滨对虾,14 d后分别测定实验对虾血清溶菌活力、抗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在饵料中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2.5%的对虾血清中抗菌与溶菌活力最高,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0.5%与2.5%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较低蛋白饵料对照组显著提高。用哈维氏弧菌感染实验对虾后,饵料中添加0.1%微生物絮团产物组对虾的死亡率最低。综合分析认为,凡纳滨对虾摄食微生物絮团后,能够显著提高对虾的非特异免疫力,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得到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