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大旺山楂幼树修剪反应研究初报

吉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本试验就大旺山楂幼树对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剪截,拉枝及剪梢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剪能显著提高强枝和中庸枝的延长枝长度,萌芽率和成枝率。不同部位剪截对枝条有缓和生长势作用。拉枝可以提高当年花芽量和座果率。对当年高接的山楂树的旺梢,在6月10日剪梢可以产生2—3个分支,秋天成熟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配合力及复交F_1的抗性特点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CSCD

摘要:本试验采用单花针注赤霉病子囊孢子液接种法,以病小穗数为统计单位,对6个抗病品种的双列杂交后代进行了抗赤霉病性测定,分析了这6个品种的配合力及不同抗病亲本复交组合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配合力有显著差异,以繁60096、苏麦3号、宁7840的一般配合力较好,不同抗性亲本复交F_1抗病性有超亲趋势,抗病基因之间有累加性。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西部旱田作物雨养状况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存在着事实上的雨养农业。本文以镇赉县为例,分析了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旱田作物的雨养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旱田作物的雨养状况不佳,水分供应不足,大地限制了农田生产潜力的发挥。为保证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应大力发展补水农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种胚超氧物歧化酶的酶谱型及其地理分布

植物学报(英文版) 1990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中国24个省区226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104份栽培大豆(G.max)(地方品种)的种胚进行了超氧物歧化酶(SOD)的酶谱分析.发现大豆种胚DOD存在六种酶谱型,其中野生大豆五种(Ⅰ、Ⅱ、Ⅳ、Ⅴ、Ⅵ),并首次发现SOD_(b2b3)缺失基因型,而栽培大豆98%属于同一酶谱型(Ⅱ型).比较了种间的酶谱,讨论了大豆进化和起源问题.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超氧物歧化酶 酶谱型 地理分布 起源与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豆草下胚轴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植物学报(英文版) 1990 北大核心

摘要:红豆草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已再生植株,用根、下胚轴、子叶、叶柄、花茎、子房进行组织培养也已再生愈伤组织或植株.该文报道红豆草下胚轴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材料和方法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的种子用0.5%次氯酸钠消毒10分钟,用无菌水洗4次,接种到 MS 不加任何激素(Ⅰ)的培养基上,待无菌苗长至2cm 时,将下胚轴切

关键词: 红豆草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山病病区粮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硒水平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1990 北大核心

摘要:克山病病区小麦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3.1±1.4g/kg 和1.05±0.13g/kg,非病区分别为10.3±2.2g/kg 和 0.71±0.19g/kg,病区明显高于非病区;病区玉米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28.1±0.22g/kg 和0.68±0.03g/kg,非病区分别为23.3±2.0g/kg 和0.57±0.07g/kg,亦病区明显高于非病区.病区小麦和玉米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硒含量之间呈负相关,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文中讨论了多不饱和脂肪酸负荷在克山病发病学中可能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粮食 克山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原生质体的植株再生

植物学报(英文版) 1990 北大核心

摘要:酶法分离大豆(Glycine max L.)植株的幼荚子叶和无菌苗子叶的原生质体.用 K8P原生质体培养基悬滴培养,K8培养基加液.1个半月形成愈伤组织,转入固体 K8培养基中增殖,用 MSB(MS 无机成分+B5有机成分+0.5?1mg/l 2,4-D+0.2?0.5mg/l BA)培养基诱导瘤状愈伤组织的形成,再转入分化培养基 M_1(MS 无机成分+B5有机成分+0.5mg/l TZ+0.5mg/l BA+0.5mg/lKT+0.15mg/l NAA+500mg/l CH)中分化出苗.在 M_2培养基(1/2MS+0.2mg/l IBA)中生根,分化频率为13.6?24.2%,移栽盆中开花结荚.有两个大豆品种的幼荚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关键词: 大豆 原生质体 植株再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螟危害玉米产量损失估测方法的讨论

吉林农业科学 1990

摘要:估测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关系到防治策略及经济核算等多方面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比较科学的估测方法,则能够较准确的反映螟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美国Patch 等(1941,1942)提出每株1头欧洲玉米螟幼虫减产3%以后,Jdris 等(1961)提出以茎穴数量作为估量产量损失比根据老熟幼虫数量准确。我国昆虫学家,多数主张以虫量作为估计产量损失的依据(如吴维钧等1963;邱式邦等、忻亦芬等1964;顾成玉等1985、1987、1988)。吴维钧等(1965)曾提出春玉米上螟害产量损失的估计,应主要根据第一代虫口和隧道密度及折茎情况。本文根据作者的研究结果,提出估计玉米螟危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依据玉米被害状比较准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伯利亚杏普通杏东北杏抗旱性研究

北方园艺 1990

摘要:对西伯利亚杏、普通杏、东北杏的解剖结构及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杏叶片角质层厚、栅栏组织及叶脉的厚角组织发达,气孔凹于叶面,且气孔密度大;而东北杏叶片角质层薄,栅栏组织及叶脉的厚角组织不发达,气孔凸出叶面,且气孔密度小;普通杏介于二者之间。由此可见,西伯利亚杏抗旱性最强,普通杏次之,三者中东北杏抗旱性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豆草地下部植物量和光能利用率的研究

草业科学 1990

摘要:红豆草地下部在空间上呈二个连续的T字形分布,其植物量在时间上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出现在10月上旬,为1795.27克/米~2干物质或1362.59克/米~2有机物质。红豆草地下部净初级生产力为813.73克/米~2·年干物质或484.24克/米~2·年有机物质。地温、气温、土壤含水量是制约红豆草地下部植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红豆草地下部对太阳总辐射、可见光生理辐射、生长期有效辐射的转化率分别为0.153%、0.313%和0.408%。

关键词: 红豆草草地 植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光能转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