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穗长一般配合力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预测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穗长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是评价优异自交系的重要指标。因此,解析穗长GCA的遗传基础,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对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23个玉米自交系和8个测验种按照North Carolina 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的537个F1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在2个环境下进行表型鉴定,利用玉米5.5 K液相育种芯片鉴定的11,734个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对2个环境以及综合环境穗长GCA进行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multi-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MGWAS)和基因组预测。利用7种MGWAS共检测到11个穗长GCA显著关联SNP标记(P <8.52E-07),单个位点解释GCA变异介于8.06%~28.23%之间。不同MGWAS共定位的SNP位点有5个。位点7_178103602在周口和综合环境利用mrMLM(multi-locusrandom-SNP-effectmixedlinearmodel)方法重复检测到,可解释穗长GCA变异的26.02%~28.23%,为环境稳定的主效SNP。共挖掘10个候选基因,其中auxin amido synthetase 9和EID1-like F-box protein 2可能是控制穗长GCA的关键基因。5种随机效应模型对3个环境穗长GCA的预测准确性介于0.53~0.69之间,且模型间差异较小。在新乡和周口环境, GBLUP (genomic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和RKHS (reproducing kernel Hilbert space)整合不同显著位点作为固定效应均可提高穗长GCA基因组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提高率为2.34%~14.98%,而在综合环境中除了利用FarmCPU (fixed and random model circulating probability unification)或BLINK (Bayesian-information and linkage-disequilibriumiterativelynestedkeyway)鉴定的1个显著位点作为固定效应会略降低预测精度外,其他2种MGWAS方法显著位点的加入均能提高基因组预测力,提高率为2.80%~6.84%。因此, MGWAS显著位点作为固定效应加入预测模型有利于提高穗长GCA基因组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可用来对玉米亲本穗长GCA进行有效预测和选择。
关键词: 穗长 一般配合力 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固定效应模型 基因组选择


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分析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湖北省局部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抽样调查和模型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2020年玉米田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阳、仙桃、武穴、红安4个样点的幼虫首见时间分别为6月4日、6月1日、5月27日和6月9日,幼虫发生一直持续到10月底;幼虫百株虫量的全年峰值发生在9月上中旬,峰值分别为21、36、23、10头,与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模型分析显示: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4~5代;首次见卵时间越早,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而初始卵密度越高,则全年峰值越高;温度上升幅度越高,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产卵期越集中,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结果表明:首次见卵时间、初始卵密度、温度、产卵年龄分布均是影响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区域种群动态及迁飞条件对区域种群动态的影响打下基础.


牛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中国畜禽种业 》 2023
摘要:该文旨在比较牛成纤维细胞的分离方法,试验通过采集牛耳朵皮肤组织块,低温带回实验室,剪碎后分别使用组织贴壁法和组织贴壁+双酶消化法(胰蛋白酶+胶原酶Ⅱ)进行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结果表明,组织贴壁法需要 6~7d细胞可从组织块中迁移出来,在 10~11d时可见梭形细胞,在第 16天时能观察到漩涡状的生长晕;而组织贴壁+双酶消化法仅需要5d细胞便可从组织块中迁移出来,在第6天时可见梭形细胞,第10 天时便能观察到漩涡状的生长晕.2种方法比较可以说明组织贴壁+双酶消化法能快速分离牛成纤维细胞,是获得牛成纤维细胞的较佳方法.


噻虫嗪种衣剂对玉米苗期两种粘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山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采用胃毒法测定了噻虫嗪悬浮种衣剂(SC)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35%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1.12~2.24 g/kg之间对两种粘虫均具有明显的毒力,且在玉米不同苗龄对不同龄期及种类粘虫的毒力均存在一定差异。玉米出苗2周,噻虫嗪SC质量浓度为1.12 g/kg时对东方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92.83%,对劳氏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57.13%。与劳氏粘虫相比,噻虫嗪SC对东方粘虫的毒力更强。本研究为生产上选用噻虫嗪SC防治玉米粘虫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东方粘虫 劳氏粘虫 室内毒力 玉米苗期


侵染地黄的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基因组序列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地黄脱毒及防控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从河南省温县、武陟县和禹州市3个主产区采集60份具有花叶、黄化和褪绿等典型症状的地黄病叶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混合病样进行测定,利用CCYV-CPF/CPR和CCYV-P22F/P22R引物对60份样品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并利用9对引物对侵染地黄的CCY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克隆,用DNAMAN 6.0软件对CCYV的分子变异进行分析,利用MEGA X 10.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60份地黄病叶样品中检测出了蚕豆萎蔫病毒2(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地黄花叶病毒(Rehmannia mosaic virus,ReMV)、油菜花叶病毒(youcai mosaic virus,YoMV)和CCYV等病毒;在60份样品中,有22份样品中检测到CCYV,检出率为36.7%;21个地黄分离物之间的C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率分别为99.3%~100.0%和98.4%~100.0%,与其他分离物之间的C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率分别为94.6%~100.0%和96.8%~100.0%,17个地黄分离物之间的P22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率分别为98.4%~100.0%和96.3%~100.0%,与其他分离物之间的P22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率分别为96.1%~100.0%和94.1%~100.0%;基于CP和P2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CCYV不同分离物形成2个分支。CCYV地黄分离物的基因组包含RNA1和RNA2两个组分,全长分别为8 607 nt和8 041 nt,共编码12个蛋白;CCYV地黄分离物基因组高度保守,与其他分离物基因组RNA1和RNA2的核苷酸一致率均为99.7%~100.0%,基于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CCYV地黄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寄主上CCYV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聚为一个分支,而与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其他病毒分开。
关键词: 地黄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全基因组序列 系统进化分析 外壳蛋白


河南漯河灯下地老虎种群监测及动态分析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漯河地区地老虎类成虫的种群动态,2006年-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16年诱集的地老虎类害虫共计4种44 899头,主要包括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Hüfnagel)、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A.segetum(Denis et Schiffermüller)和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Linnaeus),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小地老虎在河南漯河1年可见4代成虫,以第1代诱虫量最大;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1代)和7月上旬至8月上旬(2代);近16年间小地老虎在各年均为优势种,但其虫量和诱虫的比例在近几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黄地老虎年度诱虫量在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大地老虎成虫盛发期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八字地老虎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但全年无明显的诱虫高峰;而且这两个种类的诱虫数量较少。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DUS测试性状表达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探究不同肥力水平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性状表达的影响,为小麦DUS测试工作提供参考,以4份普通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对32个DUS测试性状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芒长的表达影响较大,表现出2个代码差异,而质量性状、假质量性状及其他目测型数量性状的表达无差异或相差1个代码;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施氮量对不同测量型性状在品种间的影响程度不同,各性状在不同肥力下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中旗叶长、旗叶宽和穗长的表达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株高、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表达受影响程度较小,不育小穗数的表达基本无影响.
关键词: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施氮量 性状表达 DUS测试


我国草莓新品种权保护现状与分析
《中国果树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统计、整理并分析了2005—2021年我国草莓新品种权申请与授权数据,从历年申请与授权数量、申请主体、申请省份、申请与授权间隔时间、国内外申请与授权差异等不同角度分析草莓新品种权申请与授权情况,同时对现有草莓新品种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草莓育种及其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长垣市优质蔬菜产业园创建路径
《河南农业 》 2023
摘要:农业产业园区是新形势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孵化载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产业兴旺作出的重要决策,既是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2019年,河南省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2020年,首批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52亿元,比创建初期增长14.8%,真正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多渠道增收致富的效果。长垣市优质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首批创建的30个产业园区之一,经过3年建设,园区规模逐步扩大、效益初见成效,规范了全市蔬菜生产种植技术、提升了蔬菜品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视角下农业科研院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探讨-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肩负着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任。立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在深入分析总结“三农”工作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加快种业基础研究、学科方向任务调整、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供给侧研究、示范推广模式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5个方面的思路和建议,为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