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相城区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试验
《科学养鱼 》 2016
摘要: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试验菌株。在相城区范围内进行水生动物病害监测,采集患病的河蟹、青虾以及花白鲢等水生动物样品,对致病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加以鉴定。(2)培养基及试剂。营养肉汤(NB)、普通营养琼脂(NA)以及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购自北京陆桥技术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拟哲水蚤Paracalanus sp.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季节变化
《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藕轮作对池塘底质环境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推广鱼藕轮作这种节约型、生态型的绿色无公害的养殖新技术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试验研究了多年养鱼塘在不同种藕年限下底泥的理化性质及种藕对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养殖鱼塘在未种藕与种藕2、3和4年之后的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含量的水平分布特点是中心处略高于四角处;多年养殖鱼塘连续种藕2年,其TN、TP和OM含量会明显下降,但随着种藕年限的继续增加,TN、TP和OM含量又会呈现增加的趋势;且鱼藕轮作中栽种莲藕后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未种藕的养鱼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6
摘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是掌握渔业水域环境本底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展开。2015年为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成立30周年,自成立以来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将着重研究分析30年来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推动中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渔业生态环境 环境监测 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夏黄海浮游植物群集及其对物理过程的响应
《海洋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夏季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120°30′~127°00′E,30°~39°N)进行水文环境生物综合调查,采用Utermhl方法分析水采浮游植物样品的群集结构,并利用多元分析方法探讨物种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共鉴定浮游植物65属94种,硅藻65种,甲藻25种,硅鞭藻和针胞藻各2种。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sp.)、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sp.)等,黄海海域原甲藻(Prorocentrumspp.)、裸甲藻、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等小粒径物种在浮游植物群落中逐渐形成优势。总细胞丰度变化为1.8×10~3~230×10~3个·L~(-1),平均24.2×10~3个·L~(-1),高值出现在杭州湾东部、黄海北部冷水团水域的次表层水体中,群落为海线藻(Thalassionemaspp.)、海链藻等物种所控制。夏季冷水团盛行期间,其内部强环流扰动使得水体营养盐丰富,浮游植物密集分布于次表层至底层中。长江冲淡水羽状环流/锋等水动力过程,加之径流输运所带来的丰富的磷酸盐,使得冲淡水域出现浮游植物高值分布。苏北外海气旋式环流(冷涡)、台湾暖流、浙江近岸上升流等水系对调查区浮游植物分布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及其带来的水化学环境的改变,共同决定了浮游植物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的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选育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选取具有多态性的6对微卫星引物对构建的2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完全双列杂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6个微卫星标记在9个家系36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2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Ne)为1.758 7~3.586 5,观测杂合度(Ho)为0.144 4~0.488 9,期望杂合度(He)为0.432 0~0.722 2,Shannon指数(I)为0.691 9~1.507 4。9个家系都有单态位点,平均Ho为0.129 2~0.466 7,平均He为0.155 0~0.439 6,平均I为0.248 5~0.712 2。有19个位点(占35.19%)极显著地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各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09 0~1.137 2,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0 7~0.896 8。家系L4B46与L4B48的遗传距离最大,与D3D313的遗传距离最小。UPGMA法聚类分析显示,9个家系分为3支,L4B48单独成一支,B4D426、B4D427与D4B445聚成一支,其余家系聚成一支。该研究结果为合浦珠母贝家系选择育种的亲本选择与交配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家系选育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交配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挤压加工对南极磷虾粉营养组分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南极磷虾粉,采用国标方法分析其营养成分,并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包括船产南极磷虾粉和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备南极磷虾粉的得率、常规营养组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在3种加工方法(其中双螺杆挤压法分别采用两种前处理法)中,两种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得的虾粉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显著;但采用双螺杆挤压经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分别制得的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为所用原料基础特性差异不同所致。本文探索了双螺杆挤压技术应用于南极磷虾粉生产的可行性,也为"低温"南极磷虾粉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