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与肥料配施对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探索在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推广小麦秸秆还田技术,以‘苏玉23’为材料,通过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常规肥配施等5种处理方式,研究了其对玉米出苗、茎秆形态、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不还田+不施肥料(T0)对玉米出苗质量、植株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分配、穗部性状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造成不利影响。小麦秸秆还田+肥料配施处理(T2、T3、T4)能显著改善当季玉米的出苗质量和幼苗素质,有利于植株的正常发育。与对照化肥处理相比,小麦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2)虽能改善玉米出苗质量和茎秆形态,但对玉米穗部特征和产量有不利影响。T2处理缩短穗长,降低千粒重6.7%,导致减产8.4%;而小麦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或优化施肥处理(T3、T4)均有促进作用,出苗素质显著提高,其中以小麦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T4)效果最显著。与对照(T1)相比,T4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4.0%和6.7%,增产5.8%。播种后15天,T4处理的出苗率达到77.9%,比对照增加4.9%,出苗均匀度提高14.4%,为玉米增产提供了保障。可见,砂姜黑土区小麦秸秆还田能改善当季玉米的出苗质量、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配施有机肥和优化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以优化施肥效果更佳。


两种育苗模式对草莓花芽分化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2种育苗模式对草莓花芽分化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草莓优良品种‘红颜’为试材,比较传统地面避雨育苗(CK)和水平架式穴盘基质避雨育苗(NEW)模式下的花芽分化、植物形态、物候期、果实性状等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NEW模式下花芽分化早;CK的有机碳(C)、全氮(N)含量总体都高于NEW,CK的C/N比值平稳,NEW的C/N比值在花芽孕育的集中期快速增长;CK的GA、IAA含量显著高于NEW,NEW的ABA含量先上升后小幅下降,NEW的CTK含量一直上升,但含量低于CK;NEW的ABA/GA高于CTK/GA,ABA/IAA高于CTK/IAA,但变化趋势较为相近;CK的各项植株形态指标都高于NEW,CK第1批花序的物候期均较NEW相应退后;NEW模式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与CK相当,NEW的前期产量显著高于CK,占总产量的48.2%,中、后期产量以CK为高,总产量都达380.0 g·株-1。【结论】NEW模式下的花芽分化早,早期产量高,合适的C/N比值可以促进草莓的花芽分化,ABA/IAA可以解释草莓花芽分化的机制。
关键词: 草莓 花芽分化 早熟化栽培 C/N 内源激素 激素比值


农杆菌介导的针刺法将双价抗虫基因导入水稻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用含2个抗虫基因的转化质粒p CDMARUBA-Hyg的农杆菌直接针刺侵染籼稻9311和粳稻南粳45、110183的种子胚芽生长点,对存活成苗的10株9311、5株南粳45和1株110183进行常规PCR检测,阳性株分别为9株、3株和1株,混合计算,阳性率为81%。去除南粳45发芽种子的种根和幼芽后,对裸露的胚芽生长点进行针刺接种,9株存活。经对成苗的PCR检测,4株含有2个外源基因,各有2株只含有1个基因(sbk或sck)。与传统的农杆菌介导法相比,本研究的方法不需要诱导愈伤组织以及之后的一系列组织培养,基因转化时间缩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具有简单、快速、高效之优点,是改良的水稻转基因新技术。


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生长发育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温室红椒的生物学及土壤环境效应。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对温室红椒土壤温度、生长发育、营养品质、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地膜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均可提高温室红椒土壤温度、株高和茎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3种覆盖处理均可提高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总量和B/F值及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真菌数量,并提高红椒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不覆盖处理(对照)的1.77倍、1.63倍和1.81倍,产量分别增加11.12%、8.98%和15.99%。表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特别是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有利于改善温室红椒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温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红椒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


徐淮地区梨园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措施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梨是徐淮地区果树主栽树种之一,梨园中存在的病虫害主要有梨木虱、梨瘿蚊、梨食心虫、卷叶蛾类、梨二叉蚜、梨茎蜂、梨锈病、梨黑星病、梨褐斑病和梨轮纹病等,但由于徐淮地区处于黄河故道,夏季雨量较大,湿度较高,病虫害发生较重,防治难度大。现根据20余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徐州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徐淮地区行之有效的梨园病虫害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1病虫害防治现状1.1见病喷药,未做到预防果农种植时间长,但并不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未真正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1.2治疗方法或用药不规范对于梨瘿蚊和梨木虱等害虫,发生后盲目用药治疗,未掌握合理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不


不同灌溉方式对徐淮稻区麦茬直播稻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徐淮稻区麦茬直播稻的影响。[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直播水稻品种采取直播旱管和直播旱种水管2种管水方式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在出苗前管理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年份间所有品种,水管处理较旱管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平均提早2~4 d;分蘖率增加6.3%~68.4%;群体成穗率则减少了2.66%~15.60%;平均每穗总粒数增加3.03%~11.33%、结实率提高0.34个百分点~9.98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06~1.16 g,增产幅度1.06%~11.69%。[结论]小麦茬直播种植水稻采用旱种水管的栽培方式,促进了直播稻稻苗的快长快发,增加了群体数量,增加了产量提高的基础。


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氮吸收特征与农田归还率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目标的高氮吸收小麦品种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植株氮素吸收量及其在各部位的分布与归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植株氮吸收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32个小麦品种中7个品种属于高氮积累类型,平均氮吸收量为228.4kg·hm-2;小麦籽粒产量与植株氮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穗部氮吸收量最适于植株总吸氮量的估测,其估算方程为y=0.865x-1.843。秸秆不还田条件下,高吸氮量类型小麦品种收获后植株残体返回到农田的氮量为19.3kg·hm-2,占植株氮吸收量的9.4%;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吸氮量类型小麦品种植株残体返回到农田的氮量为46.1kkg·hm-2,占植株氮吸收量的20.9%。试验说明,高氮吸收小麦可以同时兼顾高产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确定下茬作物的农田施氮量,除了考虑土壤地力和下茬作物养分需求因素外,还应该考虑还田作物含氮量。


鸡IGF1R、IGFBP-3基因SNP位点之间互作效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IGF1R、IGFBP-3基因作为影响鸡生产性能的候选基因,采用DNA测序和PCR-SSCP技术分析了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对两基因SNP位点之间的互作效应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IGF1R和IGFBP-3基因中分别发现2个SNP位点(IGF1R基因的G26333A和G26336A,IGFBP-3基因的T160G和C1087T),其中IGF1R基因G26336A位点对鸡的生长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G26336A位点DD基因型个体8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DD基因型个体12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和CD基因型(P<0.05);IGFBP-3基因C1087T位点GH基因型个体的开产日龄显著低于HH基因型(P<0.05)。IGF1R基因G26336A位点与IGFBP-3基因C1087T位点之间对12周龄体质量有互作效应。可见,IGF1R和IGFBP-3基因可能是影响鸡生产性状的主效基因。
关键词: 鸡 单核苷酸多态性 IGF1R基因 IGFBP-3基因 互作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