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草还田与移栽方式对油菜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研究不同轻简移栽方式下,油菜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差异,可为研制适合太湖地区稻茬油菜轻简化移栽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苏油6号’为研究材料,设置不同稻草还田量(A1:稻草全量还田;A2:稻草不还田)与不同移栽方式(B1:机械起垄摆栽;B2:免耕穴栽),研究其对产量、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分析其省工节本情况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下,油菜每角粒数、千粒重、主花序长度、一、二次有效分枝数、抗逆性等性状均优于稻草不还田,最终使产量增加。机械起垄摆栽油菜二次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高于免耕穴栽,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同时机械起垄摆栽有利于通风透光,还可显著提高油菜抗逆性,促进了油菜的高产稳产。与免耕穴栽相比,机械起垄摆栽实现了节本18%,纯收益增加3750元/hm2,投入产出比达1:1.58。稻草全量还田下机械起垄摆栽技术能显著提高油菜种植效益,有效缓解油菜移栽劳动力紧张,适合在太湖流域稻油两熟制耕作地区推广应用。


设施条件对蚕豆冻害及鲜荚产量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5
摘要:为探讨不同栽培条件对设施蚕豆冻害以及产量的影响,该研究以鲜食蚕豆品种通鲜2号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架膜时间、播期和种植密度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轻度冻害以及无头苗的数量相应增加,即冻害逐渐加重,但产量增加;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分枝数、有效分枝减少,轻度冻害以及无头苗冻害现象减轻,即冻害逐渐减轻,产量以9月30日的播期最高;密度对冻害无影响,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同一架膜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冻害逐渐减轻,产量以9月30日的播期较高,密度对冻害无影响,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同一播期,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冻害逐渐加重,产量增加,密度对冻害无影响,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密度,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冻害逐渐加重,但产量增加,随着播期的推迟,冻害逐渐减轻,产量以9月30日的播期较高。3在相同架膜时间、相同播期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总枝数和有效分枝相对减少,产量增加;在相同架膜时间、相同密度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冻害逐渐减轻,而产量以9月30日播期的较高;在相同播期、相同密度下随着架膜时间的推迟冻害逐渐加重,产量增加。
关键词: 设施蚕豆 架膜时间 播期 种植密度 冻害 鲜荚产量


碳管理:盐土治理的一种新思路
《农学学报 》 2015
摘要:江苏人多地少,沿海滩涂盐碱地是其主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滩涂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前提是盐土的快速降盐。笔者从碳管理的角度综述了盐土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盐土改良的3个技术措施为耐盐植物、改进土壤SOC库的农艺技术以及可溶性盐的淋溶,而重要的农艺技术包括粪肥、作物残茬管理、建立人工林、农林系统、多年生禾草与饲草、营养综合管理等。最后,笔者对江苏沿海滩涂盐土改良与耐盐作物研究策略作了简单的讨论。


污染水灌溉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污染水灌溉是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除了城市污水以外,污染水还包括污染的地表水、工业废水、养殖废水、矿区废水、垃圾渗滤液等。文章回顾了污染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作用,分析了中国污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污染水灌溉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在土壤表层,具体表现为:(1)改变了土壤的p H值,不同地区、不同的污染水类型对土壤p H值的影响结果不同;(2)重金属在土壤表层富集,向深层土迁移的速率比较缓慢,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迁移规律不同,重金属富集程度与污水灌溉时间密切相关,Cd、Pb等的活性较高,生态污染风险最大,应引起足够重视;(3)土壤表层氮、磷及有机质含量增加,长期进行污灌的土壤,易造成地下水中NO3--N污染,土壤全盐量也呈增加的趋势;(4)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中国的污染水灌溉存在:(1)缺乏整体监管与监测体系;(2)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缺乏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等问题。加强污染水灌溉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制定全面的污染水灌溉规划,为污染水灌溉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宣传、设置缓冲区,加强监管力度等,有效避免病原菌传播风险;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措施,可以充分、高效地利用污染水,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乙霉威、环酰菌胺、嘧菌环胺、咪酰胺、速克灵、多菌灵、烯唑醇、异菌脲、嘧霉胺、啶酰菌胺、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92 8、0.094 0、0.098 1、0.117 4、0.420 4、0.491 8、0.591 7、0.861 6、2.611 6、3.266 4、11.371 5、20.573 3 mg/L。葡萄灰霉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葡萄灰霉病菌对乙霉威最敏感。


苏薯17号的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薯17号是从苏薯2号×南薯99的杂交组合后代中选出的一个淀粉加工用甘薯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了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的鉴定。为探明该品种的特性及高产栽培生理,采用多点鉴定的方法对苏薯17号的生产力进行了鉴定,通过不同生育期的挖根调查和不同的肥料处理研究了苏薯17号的高产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多点鉴定结果表明:苏薯17号的平均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徐薯22增产13.80%、22.80%和25.34%,薯块平均干物率33.2%,抗根腐病和蔓割病,为优良的淀粉加工型甘薯品种。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苏薯17号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为2.12,与对照品种徐薯22相当,平均净同化率为5.45,比对照品种徐薯22高13.97%,苏薯17号块根干物质积累速率在生长后期显著高于徐薯22,生长60 d后的经济系数高于对照。由此表明苏薯17号为高净同化率型品种。栽培研究表明:鲜薯产量、茎叶产量、生物产量和薯干产量肥料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鲜薯产量不仅受氮、磷、钾的施用量影响,而且与氮、磷、钾配比有关,本试验中以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112.5,75,225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5∶1∶3时鲜薯产量最高。


RBSDV侵染对水稻AB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侵染对水稻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的影响,通过灰飞虱在水稻日本晴和淮稻5号两个品种上人工接种RBSDV,待接种的水稻表现明显矮缩症状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ABA含量。结果显示,在接种RBSDV的日本晴和淮稻5号中,ABA含量均明显增加。接种病毒的日本晴植株中ABA含量为111.04ng/g,而对照中仅为60.86ng/g;淮稻5号对照植物ABA含量为70.61ng/g,而病株中ABA的含量为102.60ng/g。为进一步明确病毒侵染如何调控ABA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日本晴接种RBSDV 8d,12d,16d和60d时ABA合成关键基因(OsZEP、OsNCED1、OsNCED2、OsNCED3、OsNCED4和OsNCED5)及分解关键基因(OsABA8ox1、OsABA8ox2和OsABA8ox3)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病毒侵染8d,ABA合成和分解代谢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其中OsNCED4和OsNCED5的表达量随病毒侵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至60d时OsNCED3、OsNCED4和OsNCED5的表达量为对照的3.97、7.66和2.99倍,而OsZEP,OsABA8ox1和OsABA8ox2的表达量则随侵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RBSDV侵染后可能既影响了ABA合成也影响了其分解,两者共同作用导致了ABA含量增加。
关键词: 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 脱落酸 合成 分解 基因表达


建立多元集约生态型种植模式,实现特粮特经产业高效发展——关于江苏省特粮特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围绕江苏省特粮特经生产,概述了其产业地位与生产特点,分析了制约特粮特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明晰了建立多元结合、集约化、生态型的种植模式是推进特粮特经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了建立特粮特经多元集约种植模式的研发重点:一是实施品种创新,加强地方优异种质挖掘、新品种选育及主体(专用)品种筛选;二是实施模式创新,加强主体种植模式的结构优化及区域主导种植标准化研究;三是实施技术创新,加强综合减投、用养结合、农机农艺配套等关键配套技术研究;四是实施服务创新,加强区域规模化种植模式的技术经济分析及产业配套政策研究。


不同重金属离子胁迫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Cu2+、Mn2+和Zn2+)不同时间(12、24、48、72和96 h)处理对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细胞密度(D650)、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max)、半饱和光强(IK)和光能利用效率(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在12和24 h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48 h处理下,Cu2+和Zn2+可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96 h处理下,除100μmol·L-1Mn2+依然对斜生栅藻生长无显著影响外,其他所有处理均显著抑制斜生栅藻生长,其中Cu2+对藻生长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Re,t,max、IK和α参数值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步增大。总体来看,各重金属离子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大小顺序为Cu2+>Zn2+>Mn2+。Re,t,max、Y和IK参数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Mn2+和Zn2+的适应性,而所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可用于评价斜生栅藻对Cu2+的适应性。
关键词: 斜生栅藻 Cu2+ Mn2+ Zn2+ 叶绿素荧光参数 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