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抗食心虫性的遗传及抗虫育种方法的研究——Ⅰ.人工接虫条件下F_2代的抗虫性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分布高峰的位置因组合而异,且不具有数量性状特有的中心对称分布特征。2个抗×抗组合的F_2代,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虫或高感个体,暗示父母本可能分别带有不同的抗虫基因。同一抗虫亲本与不同的农艺亲本杂交后,F_2代的抗虫性分离比例有较大的差异。抗×抗和抗×感组合的F_2代,都可以分离出较大比例的抗虫单株,超亲现象很普遍,因此,在适宜的接种强度下,抗食心虫性的选择,可能比选择其它数量性状更易奏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蜂胶(EM)生物保鲜剂贮藏鲜人参研究
《中药材 》 1989
摘要:本文应用蜂胶(EM)生物保鲜剂对鲜人参进行保鲜贮存,经4年的研究表明,人参保鲜贮存可达1年以上,人参的气味、色泽、包装情况均无明显变化;人参皂甙和氨基酸总量与鲜人参的含量差异不明显。细菌分析符合国家卫生法规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用仔鸡维持代谢能测定方法的探讨
《中国动物营养学报 》 1989
摘要:以星布罗(Starbro)肉仔鸡为试验动物,进行梯度饲养,比较屠宰和间接呼吸测热试验,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处理.比较探讨八种维持代谢能(MEm)的测定方法和肉用仔鸡的MEm的测定值。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方法均有各自特点,虽有系统性误差,应用得当均可采用,所得到的MEm值差异不大。简要结果归纳于下: 方法一:间接呼吸测热法的饥饿代谢试验结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当Km=0.80,测得MEm值为111.69-114.31 KcaL/kg~(0.75)日,日龄0-63天。方法二:梯度饲养试验结合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可在0-42日龄内可测得近似MEm值为103.99-115.66KcaL/kg~(0.75)日。认为本方法只适用于生长动物,对内用仔鸡的最适日龄为O-42天。方法三与方法四:梯度饲养与比较屠宰试验分别结合一元和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测得肉仔鸡的MEm值为104.48,104.92和101.13kcaL/kg~(0.75)日,日龄为16-63天。方法三适用于各种类型动物的MEm值测定,准确、可靠,可得出标准结果。方法四则最适用于成年或者生长平缓的生长动物。
关键词: 肉用仔鸡 维持代谢能 比较屠宰试验 间接呼吸测热法 梯度饲养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态光照条件下不同纬度大豆品种类型光照特性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采用模拟自然光照的动态光照处理,对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大豆品种,进行了光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湖南春大豆,在增加20%长光照处理,结荚至鼓粒期延迟日数,较出苗至开花期延迟日数多外,其余品种及处理的出苗至开花日数的变动最大,说明出苗至开花期,对日照反应最敏感。根据这个阶段的变化,确定吉林野生豆属短日照敏感型,湖南秋大豆、河南夏大豆属长日照敏感型,湖南春大豆属双迟钝型,河南野生豆、湖南野生豆及湖南夏大豆属双敏感型,吉林春大豆为双较迟钝型。品种对特定的光照最敏感。对日照的敏感程度不完全与纬度有关。讨论了光照反应特性与起源地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果肉结构的解剖研究
《中国果树 》 1989
摘要:本文对72个梨品种的果肉结构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研究了石细胞团大小的品种数量分布;石细胞的大小、密度,团围薄壁细胞、团间薄壁细胞的形态、数量,胞间原果胶层的厚薄与果肉质地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寒地梨品种为主,选取72个品种,于1984~1985年对其果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用徒手切片法,制作梨果肉切片,在Olympus显微镜下,放大100倍进行观察并显微照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调整饲料工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布局几个问题的商榷
《饲料与畜牧 》 1989
摘要:根据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生产需要,在国家重视、支持下,我国饲料工业有较快发展,经10多年努力,已初步形成饲料工业体系。全国配、混合饲料总产量1986年已达2,000万吨左右。饲料加工厂已分布全国各地,饲料的总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吨以上(未包括台湾、西藏),其中16个省(市)生产能力超过百万吨,有7个省(市)配、混合饲料实际产量已达百万吨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国家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饲料工业,已制订出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草案),设想在1990年和2000年,分别实现5,000万吨和1~1.2亿吨的产量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生育期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采用世代平均教分析的多元回归法对中国高粱生育期进行了遗传分析,同时研讨了杂种F_1代生育期的表现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高粱相互杂交,杂种F_1代生育期略倾向早熟亲本,但基本上没有超亲现象。双亲生育期的表现制约着F_1代的表现。中国高粱生育期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是杂种后代决定于双亲的主要因素。同时生育期减效基因略占优势,具有负的显性效应,使杂种F_1代表现为早熟。这是长期驯化选择保留了早熟性基因的结果。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某些组合显著存在,不可忽略;上位性效应显得更加重要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接种快生根瘤菌田间增产效果的初步研究
《微生物学杂志 》 1989
摘要:1985年选用12个大豆品种(系),分别与4个快生型和1个慢生型根瘤菌组合配成36个共生组合,研究了大豆接种根瘤菌田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大豆接种快生菌和慢生菌的增产效果都因组合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有些组合比对照增产10~15%,而有些组合却减产10~12%,多数组合减产不显著(<10%),初步选出5个增产组合,并分析了其与产量有关的12个性状,其中单位面积的收获重、有效荚数,有效粒数和收获指数都有提高,空秕荚数明显下降。分析了品种、菌种及其互作效应,提出最佳组合的选配原则应是:首先选择产量潜力大的品种(系),然后配之相应的高效根瘤菌种,并在大豆育种进入产比阶段开始接种筛选高产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Glycine max)原生质体培养与分化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试验56份大豆栽培品种。采用幼荚子叶、无菌苗下胚轴和子叶、幼胚悬浮培养细胞作原生质体游离材料。苗期子叶和下胚轴用酶液:1%Hemicellulase HP150,0.4%Cellulase R—10,0.1%Pectolyase Y—23;幼荚子叶用1%Cellulasc R—10,1%Hemicellulase HP150,0.5%Pectinase;悬浮培养细胞用1%Cellulase R—10,0.2%Pectolyase Y—23,2%Driselase游离,4种材料均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基均为K8P,分化培养基为MS、B5,培养基中的激素试用了2.4—D,2.4.5—T,NAAIAA、ZT、KT、BA、zip和毒莠定等不同配合和浓度。结果有12份品种的幼荚子叶。下胚轴和苗期子叶的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有不同类型的根分化和绿点出现,分化培养基B5+0.1-0.2mg/l 2.4.5-T+1-1.5mg/l·BA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