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Li离子束注入对大麦粒型、品质及遗传变异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博

作者: 李博;王容;赵林姝;刘录祥;张文英;徐延浩

作者机构:

关键词: ~7Li离子束;大麦;粒型;近红外品质;ISSR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209-21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讨~7Li离子束对大麦M_5籽粒的粒型、品质以及叶片的基因组结构的诱变效应,利用5种不同剂量(10、20、30、40、50 Gy)的~7Li离子束处理大麦种子,测定4 184份M_5突变体籽粒的近红外品质及粒型,并利用14对ISSR引物对挑选的突变体单株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7Li离子束处理能引起大麦粒型和品质的变异,粒型最大变异系数主要出现在30 Gy处理组,品质最大变异系数主要出现在50 Gy处理组。籽粒周长最大变异增加29.15%,达到36.68 mm,最大变异系数为3.59%。粒长最大变异增加33.39%,达到15.74 mm,最大变异系数为3.88%。粒宽最大变异增加21.29%,为5.07 mm,最大变异系数为6.34%。突变体籽粒蛋白含量最高达到25.40%,提高90.55%;最低为8.51%,下降36.16%。突变体淀粉含量最高为57.04%,提高13.63%;最低为39.62%,下降21.08%。ISSR分析突变体基因组结构变异率为1.92%,在30 Gy处理组检测到1个新增带型,在50 Gy处理组检测到1个缺失条带。本研究结果为~7Li离子束在大麦诱变育种上的利用提供了参考,为大麦粒型和品质遗传研究与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材料。

分类号: S512.3

  • 相关文献

[1]~7Li离子束注入小麦籽粒的径迹的研究. 杨俊诚,于伟翔,刘录祥,潘伟,王晶,赵林姝,陈景坚,朱永懿,郑企成,赵文荣,白希祥. 2000

[2]水稻粒形与稻米品质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杨联松,白一松,许传万,胡兴明,王伍梅. 2001

[3]富硒处理对籼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吕文恺,张凯,唐静,邵丽明,欧小雪,赵滢,邢丹英,杨隆维,徐建龙. 2016

[4]水稻粒型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邱先进,袁志华,何文静,刘环,徐建龙,邢丹英. 2014

[5]水稻粒型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邱先进,袁志华,何文静,刘环,徐建龙,邢丹英. 2014

[6]利用GS3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改良水稻粒型的研究. 李扬,徐小艳,严明,冯芳君,马孝松,梅捍卫. 2016

[7]水稻GLW7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和基因效应分析. 梁文化,孙旭超,陈涛,岳红亮,田铮,赵凌,赵庆勇,赵春芳,朱镇,张亚东,王才林. 2020

[8]花生品种苗期耐盐性评价与筛选. 温赛群,袁光,张智猛,张冠初,慈敦伟,丁红,徐扬,姜常松,戴良香. 2021

[9]大粒型水稻材料粒型性状的QTL定位. 汪欲鹏,王根发,武志峰,王智权,石庆华,潘晓华,吴自明. 2016

[10]利用两个籼稻杂交F_2定位水稻粒型、粒重QTLs. 罗俊涛,况浩池,杨扬,陈光珍. 2015

[11]以高产恢复系“中413”为背景的导入系群体粒型和耐旱性筛选鉴定. 梅捍卫,罗利军,徐小艳,余新桥,童汉华,王一平,郭龙彪,应存山,吴金红,陈宏伟,杨华,李明寿. 2005

[12]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 罗玉坤,朱智伟,陈能,段彬伍,章林平. 2004

[13]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郭咏梅,穆平,刘家富,李自超,卢义宣. 2007

[14]聚合gs3、Pita及Pib基因创制长粒高抗稻瘟病核心粳稻种质. 毛艇,李鑫,刘研,张战,钟顺成,王诗宇,赵一洲,倪善君,李旭. 2023

[15]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李臻,王庆国,刘炜,潘教文. 2018

[16]特大粒水稻材料粒型性状的QTL检测. 张颖慧,董少玲,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 2013

[17]育成巨胚稻与其亲本的糙米粒型性状和矿物质含量的比较分析. 张标金,魏益华,张祥喜,罗林广. 2014

[18]水稻粒型与垩白性状相关分析和QTL定位. 崔磊,韩雷锋,王晨,林翠香,甘泉,倪大虎,吴德祥,宋丰顺. 2023

[19]水稻粒型与粒质量的QTL分析. 谢婷婷,张令蠧,郭伟伟,赵金凤,李学勇,张文会. 2016

[20]利用CSSLs群体研究稻米粒型QTL的表达稳定性. 万向元,刘世家,王春明,江玲,翟虎渠,吉村醇,万建民.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