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定性定量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胡卫国

作者: 胡卫国;曹廷杰;王西成;张玉娥;常萍;赵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抗倒性;倒伏指数;主成分分析;定性和定量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8 年 05 期

页码: 160-16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有效评价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以2015-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水地组参试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倒伏指数、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利用多试点倒伏鉴定结果,对84个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的抗倒伏能力进行了初步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4个小麦品种平均倒伏指数为7. 06,倒伏指数≤3. 50的品种有40个,占参试品种的47. 6%,倒伏指数≥20的品种有8个,占参试品种的9. 5%,河南省区域试验参试小麦新品种抗倒伏能力总体上处于较好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倒伏面积、倒伏级别、严重倒伏点率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77**,0. 912**,0. 906**,说明倒伏指数能较好地评价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主成分分析表明,倒伏指数、倒伏面积、倒伏级别和严重倒伏点率(2017版标准)是本研究中衡量品种抗倒性最好的指标。综合倒伏指数和倒伏参数(包含严重倒伏点率、倒伏点率、倒伏面积和倒伏级别)对品种进行抗倒性表型聚类分析,比单独应用倒伏指数或倒伏参数效果更好。上述方法在单点或多点试验中均可有效地定性和定量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同时可推广到其他禾谷类作物抗倒伏能力鉴定研究,可有效估测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大小及准确地进行品种分类。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抗倒性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 胡卫国,张玉娥,赵虹,王西成,曹廷杰,曹颖妮,陈渝,杨剑. 2018

[2]滴灌春小麦花后茎秆抗倒性变化. 李召锋,黄润,王竹琼,杨新军. 2017

[3]多效唑和矮壮素对糜子抗倒伏性及产量的影响. 李志华,穆婷婷,杨金慧,高翔. 2023

[4]水稻不同生育期茎秆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朱镇,张亚东,陈涛,赵庆勇. 2011

[5]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抗倒性及其与茎秆性状关系分析. 张扬,杨东,董练飞,游晴如,张水金,董瑞霞,王志赋,黄庭旭. 2013

[6]不同水稻品种(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形态性状的关系. 朱镇,张亚东,陈涛,赵庆勇,周丽慧,姚姝,张颖慧,董少玲,王才林. 2011

[7]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抗倒性研究. 李前荣,张东海,崔凤娟,陶媛,徐建伟,陈小龙,曹彦龙,李召锋. 2022

[8]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李波,魏亚凤,汪波,季桦,熊飞,张琛,刘建. 2013

[9]小麦矮秆突变体Xu1801的鉴定及其矮化效应分析. 苏在兴,黄忠勤,高闰飞,朱雪成,王波,常勇,李小珊,丁震乾,易媛. 2023

[10]高原粳稻抗倒性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丁明亮,高春琼,袁平荣,苏振喜. 2014

[11]高原粳稻抗倒性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英文). 丁明亮,浦秋红,高春琼,袁平荣,苏振喜. 2015

[12]劲丰与多效唑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顾大路,朱云林,杨文飞,钱新民,王伟中. 2012

[13]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 赖尚科,刘晓飞,王卫军,赖上坤,崔小平. 2020

[14]大麦、小麦茎秆和穗部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 刘瑞,陈佳钰,尚心悦,许甫超,徐晴,彭严春,董国清,董静,秦丹丹. 2022

[15]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姚金保,马鸿翔,姚国才,杨学明,周淼平,张平平,张鹏. 2013

[16]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稻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 周剑雄,刘威,邹娟,张春华,郭卫红,武立举,张随成,熊又升,杨立军. 2022

[17]适当晚播结合增加播量对小麦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 牛海燕,刘元元,孔令强,吕鹏,刘树震,冯波. 2021

[18]小麦新品种(系)抗倒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评价. 胡卫国,曹廷杰,杨剑,张玉娥,王西成,曹颖妮,赵虹. 2021

[19]多效唑对小麦主要性状调控效应的研究. 黄胜东,姚金保,姚国才,杨学明,钱存鸣,周朝飞. 2001

[20]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 孟令志,郭宪瑞,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周阳,张宏军.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