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SPME/GC-MS法分析黔茶新品种绿茶挥发性成分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龚雪

作者: 龚雪;刘忠英;李燕;姜艳艳;尹荣秀;杨春;陈正武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绿茶;黔茶1号;黔茶8号;挥发性香气物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2017 年 11 期

页码: 69-72+75

摘要: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黔茶新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黔茶8号绿茶(Q8G)、黔茶1号绿茶(Q1G)及福鼎大白茶绿茶(FDG)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3种绿茶样品中共检测到105种香气物质,其中(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吲哚、己酸叶醇酯、顺-茉莉酮、戊醛、庚醛、6-甲基-5-庚烯-2-酮、苯乙烯和香叶醇这9种物质在FDG、Q1G和Q8G中存在极显著性差异;Q8G绿茶样品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醇类(37.2%)、含硫化合物(26.3%)、萜烯烃类(11.4%)和酯类(11.1%),Q1G绿茶样品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醇类(37.3%)、含硫化合物(19.5%)、醛类(12.1%)和酯类(10.9%),FDG绿茶样品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醇类(24.8%)、酯类(16.1%)、萜烯烃类(16.0%)和含硫化合物(14.1%);依据保留时间将挥发性物质分为低沸点和中高沸点2大类,Q8G和Q1G以低沸点物质为主,含量分别为74.7%和76.9%,FDG以中高沸点物质为主,含量达56.7%。

分类号: O657.63`TS272.51

  • 相关文献

[1]黔茶1号试制红茶、绿茶和黄茶的品质研究. 沈强,张小琴,罗金龙,杨肖委,刘晓霞,周良书,郑文佳. 2023

[2]栗香绿茶香气萃取方法优化及其芳香成分分析. 尹洪旭,杨艳芹,姚月凤,张铭铭,王家勤,江用文,袁海波. 2018

[3]不同时期不同黔茶1号茶产品品质评价. 沈强,张小琴,李燕,杨肖委,罗金龙,郑文佳. 2022

[4]早生茶树新品种黔茶8号的选育鉴定. 陈正武,王家伦,刘红梅. 2008

[5]贵州代表性茶树品种茶青萎凋期游离氨基酸动态分析及评价. 潘科,李琴,方仕茂,戴宇樵,冉乾松,刘忠英,杨婷. 2021

[6]不同产地酿酒葡萄“赤霞珠”果实中挥发性香气物质差异性研究. 赵悦,孙玉霞,孙庆扬,韩爱芹,苗丽平. 2016

[7]‘黔茶1号’鲜叶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含量差异分析. 马驰宇,方仕茂,姚键梅,刘惠芳,刘垚果,雷志伟,杨文,陈瑶. 2023

[8]黔茶1号碾茶加工中氨基酸及儿茶素组分的动态变化. 张拓,杨婷,戴宇樵,李琴,刘忠英,潘科. 2023

[9]不同瓤色西瓜果肉挥发性物质检测与分析. 黄小忠,卢阳月,林远至,张旭淏,许鲡沣,张曼. 2023

[10]普洱茶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吕海鹏,钟秋生,施江,张悦,林智. 2014

[11]不同栽培模式对草莓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 庞夫花,王庆莲,袁华招,蔡伟建,王珑静,赵密珍. 2024

[12]草酸处理对锦橙采后风味品质及乙醇代谢的影响. 洪敏,王晶,王日葵,冯雨,周炼,邓涂静,姚世响,肖云辉,贺明阳. 2023

[13]芦笋猕猴桃复合果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变化. 王丽,李雪,刘光宪,程文龙,张耀,王国庆,茅赛赛. 2022

[14]热处理对牛乳美拉德反应程度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依胜男,芦晶,逄晓阳,郝莉雨,张书文,吕加平. 2021

[15]基于HS-SPME-GC-MS分析不同基酒装量对美乐葡萄蒸馏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郭亚芸,邵学东,张正文,李勃,薛伟,史红梅. 2023

[16]摊青时间对绿宝石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郑文佳,沈强,牟春林. 2011

[17]贵州绿茶新型杀青技术试验初报. 牟春林,刘晓霞,郑文佳. 2010

[18]不同保鲜处理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罗显扬,张正秋,屠幼英,吴媛媛. 2013

[19]加工过程对绿茶卫生质量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陈娟,郭灿,张宝林,何莲,高秀兵. 2012

[20]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 陈正武,陈娟,曹雨,郭燕,杨春,张小琴.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