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伟伟

作者: 王伟伟;施莉婷;俞露婷;江和源;张建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副产物;聚酯型儿茶素;氨基酸;茶黄素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18 年 24 期

页码: 260-26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实现对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本文研究了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片、茶末、茶梗和大宗茶中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绿茶是不发酵茶,其茶片和茶末中儿茶素含量分别为19.34%和18.52%,高于其他茶类和副产物,与绿茶大宗茶含量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游离氨基酸和总糖含量分别为2.65%和22.85%,高于其他副产物和大宗茶;红茶为发酵茶,其茶片、茶末和茶梗中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TSs)含量较高,其中红茶茶末中茶黄素总量(TFs)、聚酯型儿茶素A(TSA)和聚酯型儿茶素B(TSB)含量最高,分别为0.96%、1.65%和0.53%;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其加工副产物中儿茶素、TFs、TSs含量居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氨基酸组分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研究表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茶片和茶末的茶多酚、水浸出物、总糖、可溶性蛋白、咖啡碱以及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等化学成分利用价值与大宗茶相近,甚至高于大宗茶,茶梗中总糖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高,利用价值高于大宗茶,本研究明晰了不同茶类及其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含量,可为茶叶加工副产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分类号: TS272

  • 相关文献

[1]HPLC法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薛金金,江和源,龙丹,王伟伟,张建勇. 2014

[2]不同pH条件下TSs的形成机理及其与TFs的竞争性形成研究. 徐斌,江和源,张建勇,杨刘艳,刘千录. 2015

[3]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酶促合成机制和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施莉婷,江和源,张建勇,王伟伟,崔宏春. 2018

[4]HPLC 法同时测定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薛金金,江和源,龙丹,王伟伟,张建勇. 2014

[5]茶鲜叶悬浮发酵中TSs和TFs的形成机理研究. 徐斌,江和源,薛金金,刘千录,张建勇,王岩. 2014

[6]红茶萎凋对歧化和苯骈化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苏威,王伟伟,江和源,施莉婷,陈琳,付静,崔宏春. 2019

[7]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研究进展. 徐斌,薛金金,江和源,张建勇,王岩. 2014

[8]鮸鱼肌肉和副产物营养组成分析及评价. 孙素玲,李雪,顾小红,张玉,王君虹,朱作艺,王伟. 2020

[9]超高压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郭丽,吕海鹏,彭群华,邵青,林智. 2008

[10]温度·时间·pH值对红茶有效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何金柱,杨普,袁自春. 2005

[11]响应面法优化聚酯型儿茶素浸提条件. 薛金金,江和源,张建勇,徐斌,杨刘艳,刘千录,王岩. 2015

[12]外源多酚氧化酶催化合成儿茶素二聚体氧化产物的研究进展. 付静,江和源,张建勇,施莉婷,王伟伟. 2019

[13]我国肉羊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田可川. 2015

[14]玉米乳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顾拥建,唐明霞. 2013

[15]甜菜粕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李婷婷. 2015

[16]籽瓜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武冬梅,李冀新,孙新纪. 2010

[17]芒草蒸汽爆破降解产物的分析. 王丽婷,李清明,苏小军,蒋怡乐,田开忠,熊兴耀. 2013

[18]沙棘及其副产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郑娟,闫益波. 2020

[19]食用菌产业有机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朱留刚,孙君,张文锦. 2018

[20]鲍鱼及其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陈胜军,杨少玲,刘先进,李来好,杨贤庆,黄卉.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