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型小麦育性恢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小芳

作者: 刘小芳;田笑明;韩新年;崔凤娟;相吉山;聂迎彬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种小麦;育性恢复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期刊名称: 新疆农业科学

ISSN: 1001-4330

年卷期: 2010 年 47 卷 07 期

页码: 1332-13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AL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型。【方法】通过AL型小麦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亲本P1和P2以及杂种后代Fl和F2群体4个世代的育性进行分析。【结果】AL型育性恢复基因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5.92%。【结论】小麦AL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遗传力较高,在小麦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宁麦9号×镇麦168小麦F_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温明星,李东升,胡芳芳,陈琛,曲朝喜. 2018

[2]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李晓锋,朱红芳,朱玉英,侯瑞贤,翟文. 2016

[3]苦瓜白粉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田丽波,商桑,李丹丹,司龙亭,杨衍. 2015

[4]基于多世代分离群体的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刘华,秦利,杜培,孙子淇,齐飞艳,张忠信,徐静,韩锁义,代小冬,董文召,张新友. 2022

[5]双穗层杂种小麦群体中两种基因型植株光合特性的差异. 聂毓琦,赵寅槐,邹明烈,芮仁廉,王苏,程光宇,刘静如. 1990

[6]1991年以来四川盆地杂种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刘仲齐,饶世达,余东梅. 2002

[7]Rht12矮秆基因在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研究. 赵寅槐,王书文,张爱民,周文春,王艳萍. 2001

[8]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产量性状改良的比较分析. 刘仲齐,饶世达,余东梅. 2001

[9]RAPD分子标记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 刘宏伟,刘秉华,张改生,王振华. 2005

[10]影响小麦提型不育系种子质量的遗传因素. 蒲宗君,饶世达. 2000

[11]CHA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的多代利用研究. 赵永国,孙兰珍,高庆荣,李培武,李光明. 2005

[12]CHA杂种小麦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姚景珍,张建诚,王秋叶. 2006

[13]化学杀雄杂种小麦品质优势研究. 赵永国,孙兰珍,李培武. 2005

[14]杂种小麦和纯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刘录祥,黄铁城,刘广田,张树榛. 1992

[15]小麦化杀剂的筛选及强优势组合的制种栽培研究. 余桂容,徐利远,杜文平,余泽良,王一. 2005

[16]高粱A_2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仪治本,梁小红,赵秀娟,段永红,孙毅. 2007

[17]高梁A2类型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赵威军,仪治本,孙毅,梁小红,李金梅. 2006

[18]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吴巧雯,张锐,侯思宇,郭三堆. 2008

[19]高粱A_2类型CMS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 赵威军,仪治本,孙毅,梁小红,李金梅. 2006

[20]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吴建勇,邢朝柱,郭立平,戚廷香,王海林.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