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比对真菌发酵桑枝-燕麦麸皮的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倩

作者: 王倩;张佳婵;王昌涛;王守现;赵丹;王亚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向固体发酵;药食用真菌;药性菌质;活性成分;抗氧化性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19 年 02 期

页码: 93-99+10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以桑枝和燕麦麸皮为药性基质,探讨了不同碳氮比条件下,韩芝、猴头菌、桑黄和奥德蘑四种药食用真菌的生长情况,并对其发酵后的药性菌质的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碳氮比的增加,韩芝、奥德蘑菌丝体生长速度未见显著变化,猴头菌与桑黄菌丝体生长速度明显增长(p <0.05)。发酵后混合菌质活性成分含量明显变化,其中当碳氮比为20∶1 (g/g)时,桑黄和奥德蘑多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32.8±1.16) mg/g干物质和(111.22±4.83) mg/g干物质,二者多肽含量明显增加,均增加了一倍多;黄酮含量也有明显增长。多酚整体含量下降,在碳氮比为50∶1 (g/g)时,猴头菌、桑黄和奥德蘑的总酚浓度在发酵后分别下降了(6.57±0.18) mg/g干物质、(6.78±0.25) mg/g干物质和(5.64±0.47) mg/g干物质,均下降了约1/3。另外,发酵产物醇提液对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在碳氮比为40∶1 (g/g)时,韩芝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到96.90%。四种菌质对于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也有较明显的提升。本文为药食用真菌应用于食品、保健品以及化妆品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TQ920.1

  • 相关文献

[1]10种常见草本茶中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活性对比分析. 邢颖,王堉,邓随胜,周素梅. 2022

[2]龙眼高温热泵干制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变化研究. 徐玉娟,邓彩玲,林羡,唐道邦,吴继军. 2014

[3]陕西省5个主栽桑树品种桑叶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及活性比较. 郝静怡,张东阳,万毅,赵卫国,姚晓慧,李龙. 2019

[4]蛹拟青霉-金针菇菇柄双向固体发酵条件及抗氧化活性. 朱蕴兰,陈宏伟,陈安徽,户泽荣,李昕,孙鹏. 2019

[5]微生物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高慧娟,郑林用,余梦瑶,许晓燕,江南,王世宽,罗霞. 2011

[6]灵丹菌质发酵工艺的初探. 郑林用,魏巍,许晓燕,余梦瑶,江南,何斌,罗霞. 2011

[7]马铃薯蛋白质酶解前后抗氧化性的研究. 潘牧,陈超,雷尊国,王晓丹. 2012

[8]花生油的抗氧化性研究. 徐鹤龙,陈俊标,方志伟,陈杰,王春玲,彭小江,谢玉钊. 2008

[9]鱼腥草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吕都,刘嘉,刘辉,王辉,李俊,刘永翔. 2016

[10]板栗壳原花青素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 张乐,王赵改,陈丽娟,杨慧,王晓敏,史冠莹,梁万平. 2016

[11]高温下芝麻林素对大豆油的抗氧化及其作用机理初探. 王蒙,张丽霞,黄纪念,宋国辉,艾志录. 2015

[12]不同大豆品种的抗氧化性研究. 王跃强,孙国娟,崔洁,崔承弼,马凤鸣. 2011

[13]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理化成分变化规律及其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邵颖,陈安徽,陈尚龙,巫永华,赵文静,贺程,黄勃,夏振荣,王西朴. 2018

[14]不同提取方法对桔梗多糖体外抗氧化性的影响. 于侃超,杨晓杰,王瑶,张晶,孙百良. 2016

[15]洋葱粗多糖脱蛋白质方法比较. 李晋,齐红志,夏河山,徐怀德. 2015

[16]花生红衣乙醇和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性与抑菌活性比较研究. 熊柳,张磊,张吉民,孙庆杰. 2012

[17]莲雾花色苷组分鉴定及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性. 魏秀清,许玲,章希娟,许家辉. 2019

[18]栽培与野生羊肚菌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张勇,李弘文,曹晋良,南晓洁,杨丽. 2019

[19]日粮中添加茶多酚对山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洪兴华,孟慧,孙长勉,罗海玲. 2009

[20]酶解蚕豆蛋白制备多肽酒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杨希娟,党斌,刘玉皎,耿贵工.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