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杀菌性能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建

作者: 李建;边昌浩;马洁乐;董晓平;肖兴宁;汪雯;赵喜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石墨烯相氮化碳;光催化;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期刊名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ISSN: 2095-0381

年卷期: 2024 年 15 卷 005 期

页码: 69-7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 制备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并对其光催化杀菌性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一步法制备常规石墨烯相氮化碳(graphite phase carbon nitride,GCN),并采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制成具有微球结构的GCN,并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硫掺杂(记为S-GCN).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制备的纳米微球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平板计数法来验证该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光催化杀菌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杀菌前后的细菌形态和细胞膜完整性.结果 与常规块状石墨烯相氮化碳相比,在微观层面,硫掺杂氮化碳纳米微球呈圆形,此结构使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增加,在分子层面,S 原子取代 GCN 中部分 N 原子,形成 C-S 键,降低了光催化材料的光生电子-空穴复合速率.在抗菌活性方面,常规GCN在 60 min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灭菌率是 73.2%和 76.3%,而S-GCN灭菌率则达到 98.8%和99.9%,提高了光催化剂的杀菌性能.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结果证明,光催化剂能够改变细菌形态以及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结论 S-GCN纳米微球对食源性致病菌有较好的灭活能力,有望成为新型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分类号: O643.36`O644.1`TS201.6

  • 相关文献

[1]大蒜对常见食品污染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姜成,申晓慧,李春丰,吴恒梅,薛春梅,周清波. 2013

[2]乳制品常见致病菌选择性共增菌技术研究. 张巧艳,何腾飞,范萍,平丽英,周育. 2011

[3]牛奶中3种致病菌多重PCR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张亚楠,焦仁刚,赵贵,陈锡龙,黄鑫,栾庆祥,章厉劼,彭珊,徐景峨,蒲龄,余波. 2020

[4]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因子表达及损伤程度的影响. 刘昆,毛伟,李婷婷,刘博,关红,裴乐,曹金山. 2019

[5]生黄精多糖与制黄精多糖抑菌效果比较研究. 曹冠华,李泽东,赵荣华,张倩茹,李进波,和志伟,康坤,贺森. 2017

[6]大蒜挥发油对猪鸡四种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效果. 程桂林,徐淑芳,刘风华,郭玮,王伟,王安如,许剑琴. 2009

[7]植物提取物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钟华晨,张三粉,冯小慧,宋洁,王丽芳. 2020

[8]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多重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莉莉,丁慧妍,魏瑞成,庞茂达,何涛,包红朵,王冉. 2020

[9]7味蒙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阿木古楞,李子健,裴乐,李锋,耿万恒,王凤武,侯勇跃,刘秀丽. 2020

[10]猪粪便中致病性病原菌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张小华,郭钦,马爱军. 2018

[11]龙胆燥湿栓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王晓玲,仲晓宁,胡峰,史玉颖,刘玉山,艾武. 2019

[12]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研究. 徐秀荣,刘霞,黄迪海,秦春芝,盛晓丹,张从敬,秦卓明. 2015

[13]奶牛乳腺炎主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曹丙蕾,赵宏坤,王长法,高运东,杨少华,杨宏军,仲跻峰. 2008

[14]紫皮蒜大蒜素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田晶,李俊. 2023

[15]对治疗奶牛乳房炎中药复方制剂敏感的主要致病菌筛选研究. 白东东,李新圃,杨峰,罗金印,李宏胜. 2020

[16]苍术油对四种细菌最小抑菌浓度的研究. 何元龙,逯月,付剑. 2007

[17]水禽4种常见致病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蒲龄,张亚楠,彭珊,杨茂生,徐景峨. 2024

[18]“二氧化氯泡腾片”对家禽主要病原微生物杀灭效果试验. 亓丽红,孔祥建,艾武,黄兵,林树乾,于可响,刘涛,贾荣泽. 2012

[19]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药物敏感性及致病性研究. 张艳,石强,周庆民,冯万宇,徐馨,吴宪. 2020

[20]基于RNA-seq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型乳房炎的关键应答基因. 师志海,王文佳,刘洁,王亚州.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