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胞悬浮培养及其大豆异黄酮和抗毒素诱导积累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凯强

作者: 王凯强;彭晴;乔宇;丁慧;徐小轻;张宇微;魏晨阳;石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细胞悬浮培养;诱导子;诱导;大豆异黄酮;抗毒素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7 年 44 卷 03 期

页码: 30-38

摘要: 大豆细胞悬浮培养是将大豆细胞及细胞团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的方法,应用于大豆多种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外植体包括子叶、子叶节、下胚轴、幼胚、茎培养大豆细胞的方法,外源诱导物及前体对细胞积累大豆异黄酮以及诱导物对细胞合成和积累大豆抗毒素诱导效果进行综述。大豆异黄酮和抗毒素是大豆产生的两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在此基础上,指出诱导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增加诱导子的选择而促进大豆细胞合成更高水平抗毒素及异黄酮提供一些思路。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茉莉酸甲酯与水杨酸对肉苁蓉悬浮细胞中苯乙醇甙合成的影响. 徐亮胜,薛晓锋,付春祥,金治平,陈毓荃,赵德修. 2005

[2]大豆中6种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同步测定方法研究. 阿曼古丽牙森,邹婷婷,夏世玉,贺平丽. 2012

[3]大豆中异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其近红外分析. 王力立,段灿星,双少敏,任贵兴. 2011

[4]大豆、大豆异黄酮研究历程. 蔡娟,卢建,施寿荣,童海兵. 2013

[5]褐藻酸寡糖诱导下大豆营养成分的变化. 张迷敏,李静梅,乔宇,彭晴,Ojokoh Eromosele,陈旭,谢越,杲龙,石波. 2015

[6]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与IFS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关系. 练云,魏荷,雷晨芳,武永康,李海朝,王金社,卢为国. 2014

[7]大豆PAL2-3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研究. 梁冬,徐红,秦海成,范革,王珣,张大勇. 2017

[8]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练云,梁慧珍,余永亮,王树峰,杨红旗. 2012

[9]A型魏氏梭菌抗毒素的检测. 郭明章,何正礼,董亚芳. 1988

[10]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雷海英,武擘,贾彦琼,王玺,李莉. 2012

[11]花生发根培养条件的优化. 刘杰,任艳,李双铃,石延茂,王辉,禹山林,袁美. 2012

[12]深色有隔内生真菌Ochroconis guangxiensis X22诱导子对香蕉的促生和抗枯萎病效果. 邱美莎,张艳,曾凤花,林珊宇,龙艳艳,孙正祥,谢玲. 2022

[13]前体物和诱导子对内生真菌CH1产乙基长春胺的影响. 任娜,刘佳佳,杨栋梁,徐士杰,栾明宝,赵娜娜,彭樱子,吴义强,袁光明. 2019

[14]响应面优化诱导子促进印楝悬浮细胞培养产印楝素的研究. 张云竹,方佳,钟秋平. 2015

[15]剑麻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吴良,张世清,陈河龙,郭永康,高建明,易克贤. 2019

[16]高淀粉专用型甘薯品种悬浮体系的建立及植株再生. 郑雪莲,屈会娟,李明,阎文昭. 2013

[17]籼稻细胞悬浮培养EMS诱变体系的建立. 查中萍,万丙良. 2012

[18]菘蓝下胚轴愈伤组织细胞悬浮培养. 陈薇,梅文泉,赵丰萍,寸守铣. 2002

[19]岷江百合(Liliumregale)细胞悬浮培养及植株再生. 姜新超,刘春,明军,穆鼎. 2009

[20]柑桔细胞悬浮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张进仁,陈善春,高峰.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