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成分形成的反胶束对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新天

作者: 王新天;陈洪建;李晓雯;彭登峰;陈亚淑;邓乾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亚麻籽油;微量成分;反胶束;生育酚;氧化稳定性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2 年 43 卷 010 期

页码: 1-6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富含α-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测定多种微量成分(磷脂、油酸、β-谷甾醇、二酰基甘油)在stripped亚麻籽油中的临界胶束浓度,并研究反胶束的形成对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以及生育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脂是形成反胶束的重要组分,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25 μmol/kg;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低于临界胶束浓度)微量成分对亚麻籽油的热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形成反胶束后则能显著降低油脂的起始氧化温度(约12%)以及氧化诱导时间(约33%),增加贮藏过程中氢过氧化物(约36%)、丙醛(约13%)和己醛(约200%)的含量,显示出促氧化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生育酚的添加能抑制油脂氧化进程,但反胶束的形成使油脂中氧化产物浓度高于对照组,降低了生育酚的抗氧化活性.因此控制亚麻籽油中反胶束的形成将有助于油脂氧化稳定性,为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稳态化控制提供新的策略与途径.

分类号: TS224

  • 相关文献

[1]高油酸花生油与普通油酸花生油的脂肪酸、微量成分含量和氧化稳定性. 郑畅,杨湄,周琦,黄凤洪,邓乾春,郭萍梅,刘昌盛. 2014

[2]光皮木瓜原花青素提取物对不同饱和度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吕亭亭,秦召,刘华敏,马宇翔,王守涛,郑永战,汪学德. 2021

[3]亚麻籽油中植物甾醇含量的测定. 魏晓珊,邓乾春,张逸,黄庆德,任丹丹. 2015

[4]亚麻籽油的营养特性研究进展. 邓乾春,禹晓,黄庆德,黄凤洪,钮琰星,郭萍梅,刘昌盛. 2010

[5]制油工艺对亚麻籽油品质及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 于坤,禹晓,程晨,陈鹏,郑畅,黄庆德,邓乾春. 2020

[6]红外烘焙对水代芝麻油木脂素的影响. 张丽霞,黄纪念,芦鑫,宋国辉,孙强,曹艳明. 2013

[7]不同窖龄窖泥微量挥发性成份研究. 马蓉,姚万春,唐玉明,易彬,任道群,卢中明,杨甲平. 2011

[8]不同配方人工窖泥微量挥发性成分研究. 卢中明,姚万春,唐玉明,易彬,任道群,何诚. 2011

[9]亚临界流体萃取油脂及微量成分研究进展. 郭婷婷,万楚筠,黄凤洪,陈思涵. 2020

[10]不同泥厚窖池窖泥主要功能菌及代谢产物研究. 唐玉明,任道群,刘茂柯,雷光电,易彬. 2012

[11]亚临界r134a-丁烷萃取菜籽饼中脂质微量成分工艺研究. 郭婷婷,万楚筠,黄凤洪. 2019

[12]微波预处理火麻籽对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杨湄,周琦,郑畅,李文林,刘昌盛,马忠华,黄凤洪. 2016

[13]制备方法对大豆7S和11S球蛋白的结构和热稳定性影响. 任祥瑞,于明,程赞,孙雪,毛红艳,赵晓燕,刘红开,张晓伟. 2023

[14]微波法辅助反胶束技术前萃取大豆蛋白工艺. 赵晓燕,陈军,王宪昌,陈相艳,邓鹏,林洋. 2014

[15]不同反胶束体系对萃取花生蛋白的影响. 孙秀平,陈军,陈锋亮,杜方岭,赵晓燕. 2012

[16]反胶束水合萃取技术在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兰宇,孙向东,赵冬梅. 2015

[17]不同电解质溶液对反胶束萃取花生蛋白的影响. 孙秀平,陈军,陈锋亮,王宪昌,李明华,赵晓燕. 2012

[18]反胶束法提取核桃粕中蛋白的前萃工艺研究. 王宪昌,虎海防,赵晓燕,刘凤兰,陈锋亮,孙丽. 2014

[19]酶法辅助反胶束前萃取核桃蛋白的研究. 虎海防,赵晓燕,孙雅丽,朱海涛,张桂香. 2015

[20]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混合油全部替代鱼油对杂交鲟生长的影响. 刘彩霞,邢薇,刘洋,李铁梁,马志宏,姜娜,李文通,罗琳.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