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沈丹玉

作者: 沈丹玉;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陈素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发酵效果;聚类分析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2009 年 35 卷 19 期

页码: 322-32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间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生化成分的差异分析. 杨盛美,李友勇,段志芬,包云秀,尚卫琼,刘本英,唐一春. 2020

[2]碧香早杂交F1代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及特异优株筛选. 罗意,雷雨,段继华,黄飞毅,康彦凯,丁玎,陈莹玉,李赛君. 2021

[3]三个黔育茶树品种的主要酶活性及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王雨鑫,杨慧,刘建军,杨春,陈正武,马友力,邓燕莉. 2020

[4]茶树品种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选择性的关系. 陈常颂,王庆森,黄建,张应根,王秀萍,陈荣冰,吴光远,曾明森. 2007

[5]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 葛超美,张家侠,孙钦玉,叶涛,夏先江,张冉,丁勇. 2018

[6]闽育茶树品种生育期与生化成分比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常颂,陈志辉,钟秋生,林郑和,游小妹,王秀萍,余文权. 2014

[7]22个茶树品种春梢生化成分分析. 杨培迪,刘振,成杨,杨阳. 2016

[8]EPG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差异. 刘丽芳,徐德良,穆丹,韩宝瑜. 2011

[9]28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陈正武,陈娟,龚雪,张小琴. 2015

[10]25份贵州镇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及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曹雨,乔大河,赵华富,王家伦,陈娟,陈正武,何顺峰. 2018

[11]我国苦茶资源主要生化成分的鉴定评价. 王新超,姚明哲,马春雷,陈亮. 2008

[12]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金孝芳,马林龙,刘艳丽,曹丹,龚自明. 2017

[13]黄金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分析. 赵洋,刘振,杨培迪,宁静,成杨,杨阳. 2021

[14]英红九号红茶生化成分指纹图谱初探. 凌彩金,范杰文,王秋霜,周巧仪,刘淑媚. 2018

[15]城步峒茶资源主要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分析. 宁静,刘振,杨拥军,杨阳,沈程文,张曙光,肖敦旺,马良元. 2019

[16]山羊稻草秸秆微生物饲料发酵效果的研究. 李莉娜,吴仙,朱丽莉,王德凤,粟朝芝,朱冠群,韩勇. 2013

[17]饲用复合酶制剂对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研究. 黄枭,高星爱,郗登宝,赵新颖,刘迎春. 2015

[18]规模养牛垫床发酵模式和发酵效果研究. 杨前平,赵娜,李晓锋,熊琪,索效军,张年,陶虎,陈明新. 2019

[19]鸡粪与秸秆耐低温堆肥发酵效果研究. 刘会芳,吴玉德,鹿鑫,祝延立,张云影,王将旭,李平,张影,韩笑,刘宇涵,马金凤,王梦泽. 2020

[20]有机肥发酵剂应用效果的研究Ⅱ.有机肥发酵剂对有机物料发酵效果的研究. 张洪权,石凤善,张春峰,贾会彬,刘峰,赵永勋.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