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潜力的改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汤永禄

作者: 杨武云;吴元奇;曾云超;李朝苏;邹裕春;陈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RIL群体;农艺性状;产量;相关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08 年 24 卷 03 期

页码: 159-16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通过硬粒小麦(2n=4x=28,AB基因组)与节节麦(2n=2x=14,D基因组)杂交而成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成为拓展小麦遗传基础和利用野生资源重要基因改良栽培小麦的重要桥梁和手段。利用一个分蘖力强、高抗条锈病并含1.5+10HMW-GS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CD780(P1)与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但丧失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品种川育12(P2)杂交,构建131个重组近交系(RILs)(F8)。2005—2006年,将RILs群体分别种植于四川省平原和川中丘陵两个生态点,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穗数(SPM)、生物产量(BW)、籽粒生产率(GPR)、生物生产率(BPR)和籽粒产量(GY)5个性状,群体均值均超过双亲,而分蘖力(TPP)、穗粒数(GPS)、千粒重(TKW)、全生育期(DTM)和收获指数(HI)等农艺性状,群体均值处于双亲之间;(2)SPM、GPS、GPM、HI、GPR和BPR等性状与GY成显著正相关,而DTH、DTM与GY成极显著负相关,TKW与GY的相关系数近于零;TPP、RSSP、BW和PH等性状与GY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生态点之间存在明显区别。(3)131个RILs株系中有15个株系的GY显著高于栽培小麦亲本P2,增幅13.6%~27.4%;对高产株系的农艺特性及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小麦RIL群体对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2的抗性表现. 杨武云,曾云超,李朝苏,彭云良,邹裕春,陈放. 2007

[2]小麦RIL群体中小麦粉及面片色泽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张晓,田纪春,朱冬梅. 2009

[3]谷子重组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陈慢慢,田翔,陈凌,王海岗,刘思辰,李志江,马金丰,乔治军,刁现民. 2023

[4]察雅折达29×偃展1号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王新宁,杜旭烨,李斌,王振林,贺明荣,李安飞,贾继增,孔令让. 2010

[5]陆地棉永久F_2群体产量、杂种优势及相关关系分析. 王保勤,李宾,李俊文,刘书梅,贾新合. 2016

[6]甘蓝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郭惊涛,孟平红,吴康云,邓英. 2012

[7]黔豆08002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黄建斌,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 2017

[8]种植密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孙扣忠,王春云,耿安红,王伟义,崔必波. 2017

[9]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赵禹凯,王显瑞,陈高勋,赵敏,李书田. 2014

[10]西北地区芝麻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通径分析. 吕伟,韩俊梅,文飞,任果香,王若鹏,刘文萍. 2020

[11]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李永洪,杨跃华,曾正明,孔亮亮,陈国民. 2006

[12]黑龙江省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刘嘉良,邓杰,于洋,陈卓,王霞,孙芳,高树仁. 2019

[13]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为害对大豆植株“症青”发生及产量损失的影响. 李文敬,高宇,胡英露,李昇,毕锐,张金平,史树森. 2020

[14]绿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张旭丽. 2020

[15]宁南山区旱地谷子适栽品种筛选. 刘鹏,杨刚,赵世伟,程炳文. 2019

[16]不同熟期"川油"系列甘蓝型油菜品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郑本川,张锦芳,蒋俊,崔成,柴靓,黄友涛,周正鉴,李浩杰,蒋梁材. 2022

[17]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黄益国,张学昆,张毅,雷利琴. 2017

[18]谷子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 王瑞,李中青,郭二虎,李齐霞,祁丽婷,王敏,孙万荣,邬志远,米鹏伟,张艾英,任先忠. 2019

[19]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的产量变化. 丰光,刘志芳,李妍妍,景希强,邢锦丰,黄长玲. 2010

[20]夏播绿豆不同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杨勇,周斌,杨超华,张丽亚.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