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孔菌属真菌抗氧化活性物质测定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谢丽源

作者: 彭卫红;黄忠乾;谭伟;甘炳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层孔菌属;活性物质;抗氧化;相关性

期刊名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ISSN: 1001-6880

年卷期: 2014 年 26 卷 02 期

页码: 167-173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本文以层孔菌属真菌液体发酵产物作为研究材料,测定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并利用多种抗氧化测定方法,分析不同菌株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活性物质含量间、抗氧化方法间及抗氧化方法与含量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活性物质含量间的差异较大,其中菌株H2粗多糖和总酚含量较高,菌株S黄酮含量较高,且活性物质含量间相关性不大;针对供试菌株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2具有较高的还原力、铁离子螯合能力,菌株H2和H9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菌株H2和L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菌株H2、H5、H8、H9具有较高的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且不同方法间存在较大差异,羟自由基与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DPPH自由基与铁离子螯合能力和还原力,以及铁离子螯合能力与还原力这几种方法的相关性较高(P<0.01);总酚含量与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1);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方法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P<0.01)、0.725、0.738(P<0.05);粗多糖含量与各测定方法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是抗氧化作用的重要因子,对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贡献。

分类号: R96

  • 相关文献

[1]龙眼肉干品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苏东晓,侯方丽,张名位,唐小俊,魏振承,张瑞芬,池建伟. 2009

[2]不同菌株灵芝发酵液抗氧化和美白活性差异比较分析. 张周美,谢纯良,颜少慰,周映君,朱作华,龚文兵,严理,胡镇修,彭源德. 2021

[3]乳酸菌发酵对铁皮石斛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黄振勇,张娥珍,淡明,梁晓君,韦保耀,韦馨平. 2020

[4]不同虫茶及其植物原料的抗氧化作用效果比较. 袁冬寅,张芬,陈家献,欧淑琼,彭靖茹,张栩浩,黄寿辉,温立香,林玲. 2024

[5]螺旋藻产品活性物质检测与免疫功能研究. 王文博,孙建光,徐晶. 2011

[6]几种野特菜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张帅,林宝妹,洪佳敏,张少平,邱珊莲. 2020

[7]都匀毛尖茶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郭建军,周艺,徐耀,胡云. 2020

[8]黑加仑花色苷体外抗氧化活性相关性研究. 张英蕾,卢淑雯,姚鑫淼,任传英,战妍,李家磊. 2012

[9]五个产地荔枝核中药饮片抗氧化活性研究. 黄晓兵,李积华,彭芍丹,龚霄,袁源,林丽静. 2014

[10]野生黄花蒿抗氧化成分与植株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罗世琼,林爱兰,姚永红. 2013

[11]不同生长期栽培型马齿苋功能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赵学志,丁云花,张俊倩,唐小燕,宋曙辉. 2023

[12]水果采后病害生防菌研究进展. 牛伟,牛宇,耿海峰. 2010

[13]甘薯块根内活性物质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李洪民,唐忠厚. 2007

[14]北虫草栽培残基中主要活性物质含量分析及评价. 郭玲玲,李剑梅,宗玉丽,孙玉禄,于广峰,韩冰. 2018

[15]洋葱中活性物质及生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亦辉,王卫东,孙月娥. 2015

[16]金针菇、灵芝混菌发酵型饮料的制备及其活性物质的检测. 董玉玮,苗敬芝,曹泽虹,刘辉. 2014

[17]一株魔芋软腐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 吴金平,刘晓燕,张静柏. 2011

[18]拮抗放线菌PM-1鉴定及活性成分初步研究. 潘荣光,刘明霞,陶建玲,刘亚志. 2008

[19]发酵条件对生防菌株PM-1菌体及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刘明霞,潘荣光. 2008

[20]碘化酪蛋白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宗义,张丽英,李牧,杨文军,贺平丽.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