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白玉油甘新品种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赖多 1 ; 邵雪花 1 ; 肖维强 1 ; 匡石滋 1 ; 林文胜 1 ; 高国华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验室;普宁市水果蔬菜局;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奎池山种养专业合作社

关键词: 油甘;高接换种;栽培技术;优质丰产;余甘子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9 年 10 期

页码: 26-32

摘要: 【目的】满足广东油甘生产技术需求和提高果农栽培水平。【方法】以白玉油甘新品种为试验对象,在汕尾地区进行高接换种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结果】白玉油甘在汕尾地区种植适应性好,平均单果重为10.36 g,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8.7%和1.03%,固酸比为8.45,总糖为58.5 mg/g,维生素C 2.77 mg/g,单宁为1.18 mg/g,可食率为92.5%;且可留树保鲜,延迟采收,不影响其品质;配套关键栽培技术中高接换种可实现3年生油甘单株产量达35.2 kg;增施生物有机肥和叶面有机液肥可显著增加油甘果实单果重和维生素C、总糖含量,降低单宁含量;地膜覆盖除草以及利用杀虫灯、黄板等物理措施诱杀害虫,结合生物农药科学使用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每年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5~7次。【结论】利用此技术可实现每667 m~2油甘栽培1年生树年产546.0 kg、2年生树年产909.0 kg、3年生树年产2 112.0 kg,果实单果大、高糖低酸、涩味轻,商品性好,达到早结丰产、绿色优质的栽培目的。

  • 相关文献

[1]鲜食余甘子新品种'上湖仙油甘'. 赖多,邵雪花,肖维强,刘传和,贺涵,朱乃兵,林文胜,匡石滋. 2021

[2]“粤引早脆梨”在韶关市武江区的引种表现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薛海军,陆育生,林志雄. 2024

[3]留树保鲜技术对油甘果实品质的影响. 邵雪花,匡石滋,黄建辉,欧阳嘉敏,万妍,赖多. 2023

[4]广东脐橙高接换种的中间砧比较试验. 吴文,马培恰,冼星彩,黄淑蓉,李素华. 2003

[5]优质荔枝'凤山红灯笼'高接换种及栽培技术. 林金利,蓝翠珍,叶建东,陈洁珍,欧良喜,吴洁芳,严倩,姜永华,蔡长河. 2021

[6]余甘子新品种‘白玉油甘’的选育. 匡石滋,赖多,肖维强,高国华,邵雪花. 2020

[7]28份余甘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邵雪花,刘牛,赖多,肖维强,匡石滋. 2020

[8]余甘子斑点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赖多,王德林,周国昌,邵雪花,秦健,庄庆礼,蔡时可,肖维强. 2024

[9]余甘子的生物活性及加工研究进展. 杨婉媛,陈晓维,刘杜娟,余元善,陈树鹏,郭冬玲,卜智斌. 2022

[10]4种余甘子功能成分的分析. 赖志勇,戴宏芬,肖维强,王晓容,黄炳雄. 2009

[11]反相HPLC法测定余甘子果实中的游离氨基酸. 肖维强,赖志勇,戴宏芬,黄炳雄,王晓容. 2008

[12]广东枇杷标准化生产技术. 邱继水,曾杨,潘建平,林志雄,尹艳. 2012

[13]优质常规稻新品种黄银占的选育. 王志东,周少川,赖穗春,李宏,黄道强,卢德城,周德贵,王重荣,李康活. 2014

[14]桑枝栽培平菇和秀珍菇的调控出菇试验. 高云超,肖更生,方少钦,龙镜池,池建伟. 2018

[15]白茄新品种白玉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李植良,黎振兴,孙保娟,李涛. 2017

[16]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吉优371高产栽培技术. 王燚,陈建伟,吴武章,王金雄,曾文斌,卢德城,许立超,郑显汶. 2017

[17]籼粳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4550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黄志平,陈希德,杨子龙,戚文辉,肖霞钦,吴玉坤. 2018

[18]盆栽蔬菜及其种植关键技术. 杨贤智. 2008

[19]广东再生稻研究进展与展望. 胡香玉,钟旭华,梁开明,黄农荣,潘俊峰,刘彦卓,傅友强,彭碧琳. 2019

[20]恩平菜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林伟君,林春华,刘自珠,李雪壮,黄传尉.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