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优质早籼稻产量性状分析及育种策略探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海峰 1 ;

作者机构: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关键词: 早籼稻;产量性状;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育种对策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05 年 3 卷 06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对115份优质早籼稻新品系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除株高外,其余5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穴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47.84%),其次为每穗总粒数(21.86%),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为14.47%和9.46%)。根据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优质早籼稻高产育种应主攻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注意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优质早籼稻高产(即产量达500 ̄600kg/667m2)育种的产量性状模式为单株有效穗8 ̄10穗、每穗总粒数125 ̄15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4 ̄27g。

  • 相关文献

[1]杨桃果实性状与橘小实蝇危害严重度的关系. 蔡子坚,胡菡青,韦晓霞,陈瑾,林雄杰,范国成,吴如健. 2012

[2]福建10个不同产地‘芙蓉李’果实品质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与通径分析. 周丹蓉,林炎娟,方智振,叶新福,陈文光. 2022

[3]白茶感官品质与化学成分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孔祥瑞,王让剑,杨军,郭吉春. 2013

[4]杂交鲍子一代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林娟娟,闵志勇,陈强. 2010

[5]苦瓜单株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李大忠,温庆放,康建坂,李永平,薛珠政. 2008

[6]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纪荣昌,卢和顶,林建新,陈山虎,童川拉. 2008

[7]不同种植地区早籼稻米质性状的比较分析. 郑苹立,李清华,郑长林. 2016

[8]杂交早籼稻新组合全优1号. 雷上平,程雪华,杨经良,黄利兴,黄鹂,游年顺,张以华. 2008

[9]加工对早籼杂交稻米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卢礼斌,蒋家焕,何琴,叶新福. 2005

[10]短葶山麦冬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尤海涛,李松,陈菁瑛. 2008

[11]籼型三系杂交水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涂诗航,张水金,董瑞霞,杨东,谢鸿光,郑家团. 2008

[12]“闽选中科1号”瓜蒌主要性状、产量与品质试验. 郑向丽,韩海东,林癉平,林忠宁,徐国忠,陈敏健. 2016

[13]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 许泳清,李华伟,汤浩,蔡南通. 2011

[14]籼型三系杂交早稻粒形及产量性状的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15]几个转基因抗虫水稻种质产量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陈建民,罗家密,欧育磊,王锋. 2006

[16]早籼杂交稻粒形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林强,梁康迳,郑秀平,吴志源,周天理,周元昌. 2009

[17]福建超级稻品种茎秆结构特征及其与抗倒性和产量的关系. 杨惠杰,房贤涛,何花榕,谢祖钦. 2012

[18]应用明恢86和佳辐占的F_2群体定位水稻部分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的QTL. 郑景生,江良荣,曾建敏,林文雄,李义珍. 2003

[19]杂交水稻两优2186主要产量因素在全因果通径模型中的分析研究. 蔡巨广,吴志源,郑建华,方珊茹,谢祖钦,游年顺. 2012

[20]南方丘陵区施肥量与2种决明生长性能关系分析. 钟珍梅,杨庆,翁伯琦,李春燕.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