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水稻强优势恢复系9311粒重的诱变改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陈忠明 1 ; 王秀娥 2 ;

作者机构: 1.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2.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稻;诱变;突变体;粒重;配合力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05 年 3 卷 03 期

页码: 353-35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通过EMS诱变恢复系9311种子筛选到了大粒突变体M316。M316整精米的粒长由原来的6.9mm增加到8.0mm,增幅达15.9%,千粒重由原来31g提高到35.6g,增幅达14.8%,但着粒密度明显变稀,由原来的6.77粒/cm减少到5.61粒/cm,减幅达17.1%,因此单株产量比原品种减产8.7%。并通过M2、M3、M4代该性状分离表现,初步推测该突变为隐性突变。有趣的是,该突变体与培矮64s、粤泰A、广占63s分别配制的F1,与原来组合两优培九、粤优938、丰两优1号相比,不仅千粒重有明显增加,穗长和每穗颖花数有不同程度提高,而着粒密度和其它主要性状未发生劣变,因而单株产量有不同程度提高。说明该突变体在粒重增加的同时,配合力得到显著改良。

  • 相关文献

[1]水稻93-11 EMS诱导突变体的分离与鉴定. 陈忠明,王秀娥,赵彦,张清平,王海燕. 2004

[2]水稻谷粒外观性状和粒重的遗传研究. 刘金波,胡文德,王宝祥,杨波,方兆伟,秦德荣,徐大勇. 2014

[3]利用水稻籼粳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粒型性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张颖慧,谢永楚,董少玲,张亚东,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王才林. 2012

[4]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籽粒灌浆动态研究. 薛艳凤,陆江锋,吕川根,金军,邹江石,朱庆森. 2001

[5]水稻粒重的粒位效应及遗传分析. 张亚东,王才林,林静,张宏根,汤述翥. 2007

[6]水稻57H谷蛋白突变体Glup-t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 陈涛,张亚东,朱镇. 2010

[7]一个水稻叶片白化转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 郭士伟,王永飞,马三梅. 2010

[8]一个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特性与降株高能力. 刘凯,王爱民,严国红,唐红生,孙明法. 2016

[9]水稻长穗颈恢复系9311 eR的诱变选育. 陈忠明,王秀娥,胡兴雨,黄跃. 2005

[10]2个水稻叶片卷曲变窄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陈海元,朱晓妹,张所兵,张云辉,方先文. 2021

[11]具有隐性高秆基因的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的遗传分析. 王才林,赵凌,周寿芳. 2003

[12]水稻os690突变体的蛋白表达分析研究. 朱明超. 2022

[13]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_(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陈涛,刘燕清,张亚东,朱镇,赵庆勇,周丽慧,姚姝,于新,赵凌,王才林. 2014

[14]水稻叶源量的调节与遗传分析. 曹树青,陆巍,张荣铣,陈国祥,邓志瑞,唐运来,龚红兵,杨图南. 2002

[15]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宗寿余,吕川根,邹江石. 2007

[16]麦秸还田与氮肥运筹对超级稻强弱势粒粒重与品质的影响. 陈培峰,董明辉,顾俊荣,惠锋,乔中英,杨代凤,刘腾飞. 2012

[17]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粒重的影响. 文廷刚,陈昱利,杜小凤,吴传万,钱新民,吴雪芬,王伟中. 2014

[18]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周根友,杨红燕,夏华,陈启康. 2017

[19]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英文). 周根友,杨红燕,夏华,陈启康. 2017

[20]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因子的环境模型解析及生态特征分析. 吕川根,宗寿余,胡凝,邹江石,姚克敏,唐卫亚.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