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略论武汉东湖枝角类种类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纯厚 1 ; 黄祥飞 2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种类演替;枝角类;生态因子

期刊名称: 水生生物学报

ISSN: 1000-3207

年卷期: 1992 年 16 卷 02 期

页码: 101-1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文报道了武汉东湖1980—1988年间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并分析了种类演替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同时还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枝角类种类组成已趋于简单,并由六十年代的47种减少为八十年代的26种。优势种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冬、春季节仍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为第一优势种,但以往夏、秋季节的优势种群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规模却日趋减少,并趋于消失;而杂食性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种群规模则不断变大,最终跃为东湖夏、秋季节枝角类的优势种群。即在夏、秋季节,优势种群已由专性植食性种演变为杂食性种。在种类演替的同时,枝角类小型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其平均体长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 隆线溞一亚种:Y=122.23-0.06107X 透明溞:Y=142.28-0.07117X 短尾秀体溞:Y=61.56-0.03067X 渔业的强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导致了东湖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同时,这也是引起枝角类小型化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

  • 相关文献

[1]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学研究. 徐兆礼,王云龙,袁骐. 2006

[2]长江口枝角类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王金秋,徐兆礼,陈亚瞿,堵南山. 1999

[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学. 陈佳杰,徐兆礼,陈雪忠. 2008

[4]东海浮游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适应性. 徐兆礼,高倩,陈华,陈佳杰,蔡萌. 2007

[5]岳阳东湖生态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徐黎明,李梦军,覃忠元,潘莹,张倩,王晓艳,谢春华,胡强. 2012

[6]长江口纹缟虾虎鱼人工繁殖技术. 冯广朋. 2008

[7]养殖池塘六种微生物的生态特性分析. 曹煜成,徐煜,文国樑,胡晓娟. 2015

[8]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李俊磊,孙晓霞,张文静,陈芸燕. 2016

[9]我国综合养鱼主要模式的鱼池生态因子及其养鱼效果的研究. 方映雪,杨华祝,郭贤桢,胡保同. 1985

[10]优质鱼类养殖水环境现状及影响健康养殖主要生态因子的研究. 余瑞兰,聂湘平,赖子尼,魏泰莉,郭叶华,冯志荣,阮光. 1999

[11]鳜塘水体生态因子的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应用. 赖子尼,吴淑勤,石存斌,余煜棉,董奋强,钟邓文,劳启宁,吴柳平,卫东. 2000

[12]环境因子对海萝藻体生长及成活的影响. 陈素文,陈利雄,朱长波,粟丽. 2014

[13]水体生态因子对养殖鱼类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张峻铭,郁二蒙,孙金辉. 2022

[14]中国大鲵子二代规模化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 刘鉴毅,谭永安,卢兴孙,范其杰. 2005

[15]长江口纹缟虾虎鱼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生长与盐度的关系. 冯广朋,庄平,章龙珍,刘鉴毅,赵优,陈丽慧,屈亮. 2009

[16]鱼类寄生虫动态变化相关生态因子的研究进展. 潘厚军,夏润林,李华,林文辉,吴淑勤. 2014

[17]象山港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陈海峰,王云龙,廖勇,陈涛,杜秀宁. 2013

[18]澧县王家厂水库生态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杨品红,覃忠元,徐黎明,潘莹,张倩.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