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鲜杏采后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韩盛 1 ; 玉山江·麦麦提 1 ; 潘俨 2 ; 车凤斌 2 ; 杨渡 1 ;

作者机构: 1.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2.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

关键词: 杏;采后病害;病原菌鉴定;药剂筛选

期刊名称: 新疆农业科学

ISSN: 1001-4330

年卷期: 2016 年 53 卷 05 期

页码: 866-87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确定新疆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并筛选有效防治药剂。【方法】采集新疆伊犁、库车、喀什等地的李光杏、小白杏、色买提杏等鲜杏品种,在室温或4℃条件下贮藏,对贮藏期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引起新疆三种鲜杏采后果实病害的病原菌有: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青霉(Penicillium freguentans)、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毛霉(Mucor spp.)、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黑曲霉(Aspergillus spp.)等9种真菌,其中黑根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青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主要病原菌。精油A 1 000倍液对所有供试病原菌都有很强的抑菌效果,其对青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黑根霉、毛霉、镰刀菌的抑菌率均为100%,对黑曲霉的抑菌率也达97.87%。4℃贮藏条件下,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的鲜杏贮藏25 d时,杏果实发病率分别为0%、1.67%,贮藏32 d后,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的鲜杏发病率分别为10%、20%,精油A 500倍液和1 000倍液处理可显著延长4℃条件下鲜杏的贮藏时间。【结论】黑根霉、灰葡萄孢霉、链格孢霉、青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新疆鲜杏采后贮期主要病原菌,精油A可作为鲜杏采后病害的有效防治药剂。

  • 相关文献

[1]新疆南部地区杏园蛀果害虫群落结构及防治药剂筛选. 徐兵强,宋博,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朱晓锋,杨森. 2020

[2]拮抗菌防治葡萄采后病害研究进展. 张苗苗,张雨晨,杨怡中,范盈盈,何伟忠,王成,黄伟,刘峰娟. 2024

[3]一氧化氮处理对甜瓜果实采后病害的控制及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敬媛媛,吴斌,李艳娇,杨彩虹,朱璇. 2016

[4]加工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鉴定. 柴阿丽,石延霞,谢学文,帕提古丽,李宝聚. 2015

[5]河南省西瓜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病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古勤生,李鹏,郑文杰,彭斌,唐乐尘,杨渡,NormanW.Schaad. 2006

[6]新疆茄子绒菌斑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罗文芳,周军辉,何伟,许建军. 2024

[7]新疆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防控研究. 马盾,王奉斌,吴强,张燕红,袁杰,海里且木,赵志强,曹伟. 2017

[8]石河子甜菜苗病致病真菌的鉴定. 邱荣芳,刘永江,陈新路,谢惠琴,张素珍. 1991

[9]5种杀菌剂对温室黄瓜白粉病的防治试验. 郝敬喆,张士海,沙依热·吾汗,齐为民,赵维利,程梅花,徐冬梅,范咏梅. 2011

[10]马铃薯疮痂病药剂筛选试验. 李江涛,杨茹薇,徐琳黎,邢斌德. 2018

[11]9种杀虫剂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评价. 阿米热·牙生江,阿地力·沙塔尔,付开赟,丁新华,何江,吐尔逊·阿合买提,郭文超,李晓维. 2020

[12]小型植保无人机超低量喷雾防治稻水象甲. 王小武,丁新华,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黄红梅,木拉提·塔里木别克,何江,郭文超. 2018

[13]哈密瓜生长期果实腐烂病药剂筛选及其防治. 范咏梅,马俊义. 2004

[14]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杨茹薇,邢斌德,刘易,徐琳黎,孙慧,李江涛. 2021

[15]白灵菇褐腐病防治药剂药效评价. 初占宇,贾培松,罗影,努尔孜亚·亚力买买提,付永平,李玉. 2022

[16]基于土壤处理的谷子田除草剂筛选. 高海峰,李宁静,朱映峰,白微微,冯国郡,努尔买买提·托合尼牙孜,李广阔. 2016

[17]脐腹小蠹高效低毒防控药剂筛选. 王雨晴,宋博,张齐武,李海强,郝敬喆,陈浩宇,朱晓锋,徐兵强. 2025

[18]哈密瓜生长期果实腐烂病药剂筛选及其防治. 范咏梅,马俊义. 2004

[19]新疆哈密瓜霜霉病杀菌剂筛选与防治. 范咏梅,马俊义,杨渡. 2000

[20]新疆树上干杏不定芽再生影响因子的研究. 周黎,王晓军,刘敏,刘峰,郝秀英.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