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外源诱导及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J23合成细菌素Lac-B23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韩天奇 1 ; 刘伊索 2 ; 任大勇 3 ; 牛海月 1 ; 张程程 1 ; 刘大群 1 ; 忻晓婷 1 ; 易华西 2 ; 章检明 1 ;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2.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3.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外源诱导;共培养;植物乳杆菌;细菌素;产量

期刊名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ISSN: 2095-0381

年卷期: 2023 年 007 期

页码: 104-11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 研究外源诱导物及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J23合成细菌素Lac-B23的影响,提高细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双层琼脂牛津杯扩散法测定细菌素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自诱导和共培养验证实验探究外源诱导物及共培养对细菌素J23产量的影响。结果 当初始pH为7、37℃培养12 h,细菌素Lac-B23的产量达到最大值,为2560 AU/mL。甘油和丙酮酸基本不影响细菌素Lac-B23的合成;但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和亮氨酸则能促进细菌素Lac-B23的产量。此外,自我诱导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J23发酵培养基中含有可以诱导细菌素Lac-B23合成的信号分子。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乳杆菌J23与单增生李斯特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时可以提高细菌素Lac-B23的产量。然而,诱导菌的灭活菌体和无细胞上清液并不能提高细菌Lac-B23的产量。结论 环境诱导因素对细菌素的合成有较大影响。初始pH、发酵温度、培养时间、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和亮氨酸可以作为诱导因子,提高细菌素Lac-B23的产量。此外,共培养诱导分子没有分泌到培养基中,可能需要活的诱导细菌来诱导细菌素Lac-B22的合成。

  • 相关文献

[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W5的筛选及细菌素抑菌活性的研究. 李亚,谈重芳,王雁萍,李宗伟,金庆生. 2011

[2]拮抗菌共培养制备育苗基质对防治番茄猝倒病试验效果初探. 王卫平,洪春来,姚燕来,朱凤香,陈晓旸,薛智勇. 2015

[3]发酵面团中抗单增李斯特氏菌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李东霞,王雁萍,李宗伟,袁世超,杨慧晓. 2014

[4]生物保鲜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细菌素特性研究. 朱军莉,王晔,励建荣. 2010

[5]基于微生物固态发酵的菊花叶资源化利用. 竺利红,张潮,尹小良,施跃峰,李孝辉. 2020

[6]植物乳杆菌ZR09体外抑菌试验. 尹小良,张红,施跃峰,竺利红. 2015

[7]乳酸菌Z5-5在白菜外包叶发酵中的应用. 李月艳,倪奎,王雁萍,庞会利,谈重芳,李宗伟,金庆生. 2011

[8]云南乳饼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功能活性. 刘江,程群,王振兴,孙健,何雪梅,刘大群,周贵七,熊智,张雪春. 2020

[9]1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吴逸飞,姚晓红,柳永,孙宏,王新,汤江武. 2016

[10]植物乳杆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猪肉品质的影响. 索成,尹业师,王小娜,华卫东,顾青. 2012

[11]芸薹素内酯和复硝酚钠对茭白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陈建明,丁新天,张珏锋,周杨,王来亮,何月平. 2013

[12]不同芦笋品种及新品系产量比较试验. 梁训义,石春钱,李乐斌,忻柏阳,侯玉龙,王连平,俞军镑,吴建豪. 2017

[13]浙江省农科院大豆、梨、水稻新品种介绍. 梁森苗. 2004

[14]菜用大豆品比试验及示范. 史书军,李百权,张军土,成丽萍. 2000

[15]红麻品种浙红3号产量稳定性及其经济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俞琦英,阮关海,李祖士,许小江. 1998

[16]不同施肥水平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祖士,沈升法,阮关海,龚明贤. 2000

[17]氮肥分配比例对免耕强化栽培单季晚稻的影响. 黄洪明,吴美娟,徐志福. 2008

[18]爱多收液剂对温州蜜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 王洪祥,林媚,龚洁强,柯甫志,林荷芳. 2003

[19]不同播期下的糯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王桂跃,赵福成,包斐,韩海亮,楼肖成,谭禾平. 2017

[20]硫素与其他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孟赐福,姜培坤,曹志洪,徐秋芳,周国模.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