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高苦茶碱茶树新品系‘苦茶6号’茶类适制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秦丹丹 1 ; 陈俊丽 1 ; 李波 1 ; 潘晨东 1 ; 王秋霜 1 ; 方开星 1 ; 李红建 1 ; 倪尔冬 1 ; 姜晓辉 1 ; 王青 1 ; 吴华玲 1 ;

作者机构: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苦茶;苦茶碱;适制性;感官审评;品质成分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23 年 17 期

页码: 316-32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以不同季节的高苦茶碱茶树新品系‘苦茶6号’为原料制成白茶、绿茶和红茶,通过感官审评和茶叶品质成分分析综合评价‘苦茶6号’的茶类适制性。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苦茶6号’不同茶类产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苦味,表现为绿茶>白茶>红茶,且春季样品苦味程度大于其他两季,其中制成绿茶具有花香、豆香,滋味醇厚鲜爽,苦味较重;白茶具有药香、花香,滋味醇厚;红茶甜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品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儿茶素总量、EGCG、EGC等与苦味相关的组分在绿茶和白茶中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红茶;不同茶类春季样品中苦茶碱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季。综上,富含高苦茶碱的‘苦茶6号’适合制作红茶,因其在保留高含量苦茶碱的同时还具有甜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的特点,而制成的绿茶和白茶苦味重,但苦茶碱、EGCG等保健功能成分含量高,则更适合进一步制成深加工产品进行推广。本文为‘苦茶6号’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红紫芽品种的茶类适制性研究. 王秋霜,曹冰冰,王青,秦丹丹,潘晨东,李波,李红建,方开星,倪尔冬,姜晓辉,吴华玲. 2022

[2]苦茶及其特异性成分苦茶碱研究进展. 秦丹丹,王秋霜,李红建,方开星,姜晓辉,潘晨东,王青,李波,吴华玲. 2021

[3]凤凰单丛主要品质成分比较. 晏嫦妤,罗军武,赵超艺,陈金华,黄建安. 2006

[4]广东苦茶资源嘌呤生物碱含量分析与评价. 李红建,秦丹丹,姜晓辉,方开星,王秋霜,潘晨东,李波,王青,吴华玲. 2021

[5]不同冲泡条件对柑普茶品质的影响. 黄维,胡秀,周巧仪,凌彩金. 2022

[6]不同树龄英红九号红茶的生化成分差异分析. 黎秋华,赖幸菲,向丽敏,陈海强,操君喜,孙伶俐,孙世利. 2018

[7]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用于甘蔗品质成分的非破坏性测定. 曹干,周学秋,谭中文,梁计南. 2008

[8]传统客家绿茶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研究. 乔小燕,饶幸霞,黄国资,黄秀新,丘亮伟,黄海英,陈栋. 2015

[9]不同等级CTC红碎茶生化成分分析. 乔小燕,李崇兴,姜晓辉,吴华玲,陈栋. 2018

[10]广东单丛茶区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研究. 周波,陈勤,陈汉林,唐颢,黎健龙,陈佳琳,陈义勇,刘嘉裕,唐劲驰. 2020

[11]不同成熟度桑叶加工不同发酵度桑叶茶的适制性研究. 肖阳,沈维治,杨琼,邢东旭,李庆荣,邹宇晓. 2023

[12]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 乔小燕,黄国资,王秋霜,饶幸霞,黄秀新. 2014

[13]鼠茅草间作对茶园土壤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 陈义勇,黎健龙,周波,吴小敏,崔莹莹,冯少茂,胡海涛,唐劲驰. 2023

[14]广东茶树群体品种品质成分差异初步研究. 晏嫦妤,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赵超艺,唐颢,凌彩金. 2009

[15]客家炒青绿茶品质成分及香气特征分析. 周巧仪,曾伟霞,张建中,曾金莲,张雪梅,曾立坤,凌彩金. 2023

[16]广东"雪花岩"牌罗坑野生红茶系列产品的感官品质及其生化组分研究. Jiang Xiaohui,姜晓辉,Wu Hualing. 2014

[17]广东地方茶树群体种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王秋霜,陈栋.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