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致病作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大智 1 ; 詹儒林 2 ; 柳凤 2 ; 赵艳龙 2 ; 何衍彪 2 ; 常金梅 3 ;

作者机构: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毒素;酶活性;致病作用

期刊名称: 果树学报

ISSN: 1009-9980

年卷期: 2017 年 06 期

页码: 723-7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杧果叶片防御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对杧果的致病生理机制;同时以不同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液p H为条件,对该菌产毒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Watanabe培养滤液中得到淡黄色粗毒素,是一类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毒素对杧果叶片有浸解作用,随着浓度的上升,对杧果叶片的损伤程度不断加重,形成的病斑与病原菌症状一致。生理生化研究发现粗毒素侵染杧果叶片后,能激活杧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POD、PPO、CAT与PAL分别在接种病菌48、72、36 h后达到顶峰,酶活性分别是965.33、8 456、1 341.13和4.02×104U·g~(-1)·min~(-1),是健康叶片的1.35、2.20、1.08和4.19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毒素通过摇瓶震荡培养,优化出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Watanabe培养液(p H 7~8),24℃培养120 h。【结论】因该粗毒素对杧果叶片产生明显的浸解作用,表明其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杧果叶片组织电解质的渗漏,对叶片细胞膜具有损伤作用,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由此推断,毒素可能属于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HST),同时可能是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致病因子之一。

  • 相关文献

[1]杧果感染细菌性角斑病菌后的生理代谢变化. 郑磊,詹儒林,柳凤,李国平,赵艳龙,常金梅,何衍彪. 2016

[2]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张大智,詹儒林,柳凤,李国平,赵艳龙. 2016

[3]Irwin杧果果皮着色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武红霞,许文天,罗纯,姚全胜,王松标,马小卫,詹儒林. 2016

[4]杀鱼爱德华氏菌新型抗酸系统GadBCD的抗酸作用与致病作用. 高博,宫春光,舒艾梅,张杉杉,李静林,胡永华. 2024

[5]基于全基因重测序的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抗性相关SNP分析. 徐志豪,周思思,詹儒林,姚全胜,柳凤. 2024

[6]杧果主要品种遗传多态性的AFLP标记研究. 雷新涛,王家宝,杜中军,徐雪荣,林顺权. (Mis

[7]杧果主要品种遗传多态性的AFLP标记研究. 雷新涛,王家宝,杜中军,徐雪荣,林顺权. 2006

[8]部分杧果品种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王家保,王令霞,杜中军,雷新涛,陈业渊,徐碧玉. 2007

[9]不同生态条件杧果着色及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比较. 武红霞,马小卫,许文天,罗纯,姚全胜. 2017

[10]国内橡胶树多主棒孢Cassiicolin毒素多样性及致病性分析. 刘先宝,李博勋,陈珊,黄贵修. 2016

[11]大麦胚芽鞘切段伸长的适宜条件和对网斑病菌毒素的反应. 蒲金基,刘晓妹,魏勇良. 2001

[12]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毒素的纯化. 林春花,彭建华,时涛,刘先宝,蔡吉苗,黄贵修. 2010

[13]巴西橡胶树品系对棒孢霉落叶病的抗病性鉴定. 张贺,张欣,蒲金基,漆艳香,谢艺贤,张辉强. 2008

[14]10种无机盐对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对粗毒素的钝化. 林春花,彭建华,刘先宝,时涛,蔡吉苗,黄贵修. 2010

[15]我国杧果产销中农药的使用及残留现状. 邹冬梅,吕岱竹,李建国. 2011

[16]杧果蒂腐病菌对多茵灵的抗药性测定及其杀菌剂筛选. 胡美姣,师超,安勇,李敏,杨凤珍,高兆银. 2009

[17]多种杀菌剂对杧果叶片安全性及叶部病害防效调查. 陈劲豪,杨石有,张贺,张蕊,刘晓妹,蒲金基. 2018

[18]杧果炭疽病菌谷氨酸转运蛋白基因Cgglt1功能分析. 周芳雪,蒲金基,黄露瑶,李鸿鹏,吴秋玉,张贺,刘晓妹. 2018

[19]石蜡切片法探究杧果果肉细胞的发育规律. 付堯,高兆银,李敏,赵德庆,胡美姣. 2019

[20]不同杧果品种嫩叶叶色的聚类分析. 高龙燕,罗轩,范飞,高爱平,李绍鹏,李新国.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