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一株新型大口黑鲈双RNA病毒巢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罗明菊 1 ; 李宁求 2 ; 林强 2 ; 牛银杰 2 ; 刘礼辉 2 ; 梁红茹 2 ; 罗霞 2 ; 付小哲 2 ;

作者机构: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渔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大口黑鲈;双RNA病毒;巢式RT-PCR;检测方法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9 期

页码: 1584-15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有效预防大口黑鲈双RNA病毒(largemouth bass birnavirus, LBBV),实验针对LBBV保守基因VP1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重组质粒pMD-LBBV-VP1,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建立了大口黑鲈双RNA病毒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实验室2017—2020年收集的304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巢氏引物F1/R1、F2/R2最佳工作浓度均为4×10-12 mol,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64.1℃和61.5℃,当巢氏RT-PCR扩增35个循环时,可以检测质粒最低浓度为4.15个/μL拷贝数,最低模拟样品浓度为102 PFU/mL,与第1轮PCR相比,灵敏度均提高了10 000倍,同时检测9种不同病毒,仅LBBV出现明亮特异性条带,在304个样品中,第1轮PCR检出阳性样品14株,检出率为4.60%,巢式RT-PCR检出阳性样品28株,检出率为9.21%;本实验建立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好,可用于LBBV的早期检测及防控。

  • 相关文献

[1]大口黑鲈新品种培育与展望. Bai Juniie,白俊杰. 2012

[2]大口黑鲈溃疡综合症病毒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马冬梅,白俊杰,邓国成,李胜杰,张莉莉. 2011

[3]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谢一荣. 2006

[4]两种饲料对大口黑鲈生长、消化道指数和消化酶活性影响. 关胜军. 2006

[5]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刘春,李凯彬,王庆,马必勇,卞荣玲. 2012

[6]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鱼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牛纪锋,吴锐全,谢骏,王广军,余德光. 2010

[7]大口黑鲈营养需求及消化酶研究进展. Ou Hongxia,欧红霞. 2018

[8]“优鲈1号”大口黑鲈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吞噬功能的研究. 赵柳兰,杨黎,杨淞,蒲粟,李胜杰,王艳,杜宗君. 2015

[9]一株鲈塘源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养殖水体影响研究. 巩华,张洪业,赖迎迢,孙承文,刘春花,陶家发,焦彩虹. 2019

[10]大口黑鲈和蓝鳃太阳鱼鳃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李加儿,许晓娟,刘匆,区又君. 2009

[11]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牛纪锋,吴锐全,谢骏,王广军,关胜军. 2010

[12]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细胞化学特征及吞噬作用的研究. 赵柳兰,蒲粟,杨淞,杨黎,李胜杰,王艳,杜宗君. 2015

[13]生态基对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系统水质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研究. 张凯,李志斐,谢骏,余德光,王广军,龚望宝,郁二蒙,田晶晶. 2018

[14]大口黑鲈抗菌肽提取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邵盛男,王伟. 2018

[15]温度对大口黑鲈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019

[16]大口黑鲈鳃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及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分布. 陈侨兰,杨淞,赵柳兰,颜涛,吴浩,李胜杰,王艳,杜宗君. 2016

[17]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的同工酶分析. 张大莉,杨蔷,郝君,刘斌,李胜杰,董仕. 2012

[18]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欧红霞,王广军,李志斐,余德光,龚望宝. 2020

[19]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大口黑鲈转录组分析. 黄勇,龚望宝,陈海刚,熊建利,孙西红. 2019

[20]宰前预冷处理对大口黑鲈冰藏品质的影响. 魏涯,黄卉,李来好,杨贤庆,翟红蕾,林婉玲,郝淑贤.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