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入侵种福寿螺的养殖液对水环境及本地种铜锈环棱螺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房苗 1 ; 徐猛 1 ; 罗渡 1 ; 顾党恩 1 ; 杨叶欣 1 ; 牟希东 1 ; 胡隐昌 1 ; 罗建仁 1 ;

作者机构: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福寿螺;养殖液;铜锈环棱螺;生态影响;入侵机制

期刊名称: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年卷期: 2016 年 35 卷 07 期

页码: 1879-188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大薸(Pistia stratiote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小竹节草(Najas guadelupensis)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食物,养殖数量设置为0、2、4、8、16和32只,分别在养殖的第1、3、5、7和9天测定养殖水体中的温度、pH、溶氧以及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福寿螺养殖液对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福寿螺的养殖数量和食物种类对养殖液中的溶氧、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溶氧量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而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养殖液中亚硝态氮的含量只受养殖数量的显著影响(P<0.05);胁迫实验中,福寿螺养殖液对铜锈环棱螺和福寿螺相对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福寿螺表现为减速增长,铜锈环棱螺表现为负增长,并且养殖液浓度越高,对铜锈环棱螺的致死效应越大。本研究表明,福寿螺可以通过养殖液改变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抑制铜锈环棱螺的生长,并对其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这可能是导致福寿螺入侵的一个重要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入侵生态学的理论,也为福寿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实验基础。

  • 相关文献

[1]长江下游流域铜锈环棱螺体内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估. 宋超,张聪,孟顺龙,邴旭文,陈家长. 2016

[2]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孙承君,蒋凤华,李景喜,郑立. 2016

[3]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对南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陆琴燕,刘永,李纯厚,魏小岚,刘勇. 2013

[4]外来鱼类革胡子鲶与本地鲶的功能反应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朱冰涛,徐猛,刘超,顾党恩,余梵冬,杨叶欣,胡隐昌,牟希东. 2020

[5]外来鱼类雀鳝与本地斑鳢功能反应的比较. 徐猛,朱冰涛,杨叶欣,宋红梅,刘超,牟希东. 2021

[6]国外可持续捕捞渔业技术新进展. 丁建乐. 2012

[7]近海栖息地卫星遥感监测与生境变化对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继龙,杨文波,李小恕,王琳,曹坤,李应仁. 2015

[8]广东省主要水系外来水生动物初步调查. 顾党恩,牟希东,罗渡,李莹莹,汪学杰,宋红梅,罗建仁,胡隐昌. 2012

[9]不同生活史时期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酸胁迫的响应. 靳书瑞,罗渡,张海涛,牟希东,胡隐昌. 2019

[10]广东省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及其与体质量的关系. 李玺洋,徐猛,罗渡,顾党恩,牟希东,罗建仁,章家恩,胡隐昌. 2012

[11]利用iTRAQ蛋白质组技术筛选福寿螺抗药相关的候选蛋白. 牟希东,徐猛,杨叶欣,顾党恩,罗渡,危起伟,胡隐昌. 2019

[12]不同生境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营养成分及其利用价值. 罗渡,牟希东,宋红梅,顾党恩,杨叶欣,汪学杰,罗建仁,胡隐昌,章家恩. 2012

[13]应用多个生态位模型预测福寿螺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张海涛,罗渡,牟希东,徐猛,韦慧,罗建仁,章家恩,胡隐昌. 2016

[14]常用萃取剂提取福寿螺卵中类胡萝卜素的初步研究. 杨叶欣,顾党恩,牟希东,宋红梅,徐猛,李玺洋,罗建仁,胡隐昌. 2012

[15]入侵物种福寿螺卵斑性状在纬度间的变异. 张灿宇,徐猛,房苗,罗渡,顾党恩,牟希东,韦慧,胡隐昌. 2017

[16]中国福寿螺的入侵现状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李小慧,胡隐昌,宋红梅,王培欣,汪学杰,牟希东,刘超,罗建仁. 2009

[17]福寿螺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及2种壳色福寿螺表型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吴帆,赵鑫,李海云,章家恩,胡隐昌,罗渡,顾党恩. 2013

[18]福寿螺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3192A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张文领,牟希东,胡隐昌,宋红梅. 2017

[19]不同生境下福寿螺的可量性状特征、种群结构和密度效应. 房苗,徐猛,罗渡,牟希东,顾党恩,胡隐昌,章家恩,罗建仁. 2016

[20]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危害与防治现状. 宋红梅,胡隐昌,牟希东,李小慧,汪学杰,刘超.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