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产β-D-葡萄糖苷酶菌株筛选及其在香草兰豆荚发酵生香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周烨 1 ; 侯梅芳 1 ; 赵青云 2 ; 谢心湄 3 ; 徐飞 4 ; 吴桂苹 4 ; 谷风林 2 ;

作者机构: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工程学院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

3.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关键词: 香草兰;β-D-葡萄糖苷酶;香兰素;发酵优化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1000-2561

年卷期: 2024 年 45 卷 010 期

页码: 2232-22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研究从发酵后的香草兰豆荚中筛选出产 β-D-葡萄糖苷酶的微生物菌株,并将筛选出的菌株应用到香草兰发酵过程中,以提高发酵豆荚品质.采用七叶苷选择培养基传统分离培养方法,从发酵后的香草兰豆荚中筛选出可产β-D-葡萄糖苷酶的菌株,鉴定每株菌的菌株同源性,测量每株菌产β-D-葡萄糖苷酶酶活,绘制 2 株产酶较高的菌株系统发育树,并将产酶最高的 2 株菌按照不同组合喷洒至发酵中的香草兰豆荚中,测定其发酵豆荚香兰素含量、香兰素葡萄糖苷含量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产自马达加斯加(M)的香草兰发酵豆荚中共筛选出 9 株菌、产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S)的香草兰发酵豆荚中筛选到 12 株菌,检测出的 15 株菌均为芽孢杆菌,其中M3、S7的 β-D-葡萄糖苷酶活力较高.使用 M3、S7 以不同组合添加喷菌发酵试验的豆荚中,只喷 M3 的发酵豆荚香兰素含量最高为 2.25%,M3 与S7 按照体积比 1∶1 喷洒处理的香兰葡萄糖苷含量下降最多,为 80.7%,只喷M3 的发酵豆荚鉴定出挥发性物质 34 种.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产β-D-葡萄糖苷酶的功能微生物,并利用筛选出的微生物辅助香草兰豆荚发酵生香,可用于提升香草兰豆荚品质.

  • 相关文献

[1]香草兰O-β-葡萄糖苷酶底物特异性和温度稳定性研究. 王庆煌,农汉,初众,谭乐和,张家明. 2012

[2]Bacillus siamensis和Bacillus subtilis中2个β-D-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研究. 陈永敢,谷风林,蔡莹莹,徐飞,朱科学. 2020

[3]香草兰果荚脱落与防落措施. 朱自慧,梁淑云,林丽云. 2000

[4]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草兰提取液中的香兰素. 邓亦峰,周江,黄茂芳. 1998

[5]利用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催化香兰素葡萄糖苷水解. 孙海彦,王茜,彭明. 2011

[6]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香草兰豆酊、浸膏中香兰素. 卢少芳,初众,赵建平. 2009

[7]香兰素微生物发酵法研究进展. 姜欣,彭黎旭. 2007

[8]香草兰育种研究综述. 于飞,冯慧敏,武耀廷. 2009

[9]β-葡萄糖苷酶酶解条件对香兰素含量的影响. 姜欣,韩丙军,彭黎旭. 2011

[10]香荚兰细胞培养及产香兰素研究初报. 张树珍,曾宪松,郑学勤,陈惠吟,昝丽梅. 1999

[11]均匀设计优化香草兰中香兰素的超临界萃取工艺. 赵建平,谭乐和,宋应辉,姜欣,蔡春茂,彭黎旭. 2009

[12]二次回归中心组合法优化外源纤维素酶酶解提取香草兰青豆荚香兰素工艺. 莫丽梅,张彦军,谷风林,徐飞,陆敏泉. 2013

[1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香荚兰豆中香兰素的分析. 何秀芬,王明月. 2002

[14]香荚兰细细胞培养及产香兰素研究初报. 张树珍,曾宪松. 1999

[15]微生物辅助发酵的香草兰豆荚主要风味成分分析. 谢心湄,周烨,谷风林,赵青云,吴桂苹,朱红英,徐飞. 2025

[16]产褐藻胶裂解酶交替单胞菌的发酵优化及alg2951的外源表达. 李双,王碧盈,鲍时翔,刘敏,胡永华,孙冬梅,黄惠琴. 2020

[17]细菌纤维素菌种及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 黄翊鹏,陈卫军,夏秋瑜,陈华,赵松林,李枚秋. 2009

[18]裂殖壶菌SL1101的分离及其产DHA发酵工艺的优化. 黄惠琴,聂娟,朱军,孙前光,鲍时翔. 2013

[19]重组大肠杆菌产卤代烷脱卤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名晓东,郭自涛,陈剑雄,顾正华,辛瑜,孙海彦,关彦明,张梁. 2022

[20]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HB12274的鉴定和发酵优化. 高王宇,黄惠琴,刘敏,朱军,鲍时翔.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