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长江口有机碳的时空分异及耦合行为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倩 1 ; 张珊珊 2 ; 线薇微 3 ;

作者机构: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学院

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颗粒态有机碳(POC);溶解态有机碳(DOC);时空分异;耦合行为;长江口

期刊名称: 海洋环境科学

ISSN: 1007-6336

年卷期: 2022 年 01 期

页码: 24-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依据2014年5月、11月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综合环境调查,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和溶解态有机碳(DOC)在长江口水域的迁移分布及相互转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DOC和POC浓度整体都遵循南部高、北部低,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春季DOC贡献率为18.44%~71.50%,均值为(46.78±13.87)%;秋季为25.46%~84.97%,均值为(63.35±14.63)%。在近岸水域尤其是最大浑浊带(TMZ)附近以POC为主;近海区则以DOC为主,且表层DOC贡献高于底层。长江口水域有机碳物源复杂且主要为陆源输入贡献,底层海洋和三角洲来源的贡献更高。在长江口水域DOC和POC之间存在着形态比例转化,主要受盐度和悬浮颗粒物(TSM)动态变化的控制;当水体中TSM浓度大于98.41 mg/L时,长江口有机碳以颗粒态为主,反之则以溶解态为主。TMZ是有机碳浓度和形态转变的重要场所,POC在此发生沉降并矿化,强水动力导致的解吸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能会促使其向DOC转化。

  • 相关文献

[1]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 ZHANG Heng,张衡,LUO Minbo. 2013

[2]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之二--底栖生物试验性增殖与放流. 陈亚瞿,金镠,谈泽炜. 2002

[3]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罗民波,庄平,沈新强,王云龙,张涛,朱江兴. 2009

[4]“漂浮人工湿地”对长江口鱼类产卵场修复效果研究. 宋超. 2013

[5]长江口口门区潮下带水域鱼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 ZHANG Heng,张衡,LUO Minbo. 2013

[6]长江口中国花鲈食性分析. 洪巧巧,庄平,杨刚,张涛,侯俊利,章龙珍,智玉龙,张航利,杨阳. 2012

[7]1985~1986年长江口生态系统能流网络分析. 张效嘉,线薇微. 2016

[8]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张宇,钟俊生,蒋日进,林楠,葛珂珂,陈渊戈. 2011

[9]长江口低氧区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刘军,臧家业,冉祥滨,赵晨英,刘季花,王小静. 2017

[10]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 李罗新,张辉,危起伟,杜浩,洪克明. 2011

[11]丰、枯水期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初探. 李照,宋书群,李才文,俞志明. 2017

[12]长江口邻近海域丰水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徐勇,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2016

[13]沿潮沟级别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级生产力空间变异. 储忝江,盛强,王思凯,黄铭垚,吴纪华. 2016

[14]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杨刚,洪巧巧,张涛,侯俊利,智玉龙,庄平,章龙珍. 2012

[15]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鱼类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与重叠. 李显森,于振海,孙珊,金显仕. 2013

[16]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长江口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级的研究. 闫光松,张涛,赵峰,王思凯,杨刚,王妤,章龙珍. 2016

[17]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罗民波,庄平,沈新强,张涛,晁敏,朱江兴,王云龙. 2008

[18]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能流动态分析. 王远超,梁翠,线薇微,张效嘉. 2018

[19]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张涛,庄平,章龙珍,侯俊利,王云龙,刘鉴毅,冯广朋,赵峰,罗民波,刘健. 2011

[20]春季长江口外上升流的月际变化——以123°E断面为例. 要津,王珍岩.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