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鱼类标志放流步骤的优选及其在黄鳍棘鲷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吕少梁 1 ; 王学锋 1 ; 李纯厚 1 ;

作者机构: 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黄鳍棘鲷;标志放流步骤;T型标志;多因素方差分析;增殖放流

期刊名称: 水产学报

ISSN: 1000-0615

年卷期: 2019 年 03 期

页码: 584-59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鱼类标志放流过程中,关键细节缺失参考依据易导致标志鱼因标志操作不规范而死亡(或导致标志脱落),从而影响基于标志群体抽样的增殖效果评估、放流群体时空格局等后续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以南海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为对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标志过程中关键操作(标志前麻醉与否、标志部位、植入角度)的生长率、存活率、标志保留率的差异。40 d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标志操作对鱼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麻醉与否对实验鱼的存活率影响极显著。标志部位、植入角度对标志保留率影响显著。优选出的最佳标志操作组合为麻醉,将T型标志以45°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存活率95.56%、标志保留率98.89%)。综合以往资料,本研究提出了黄鳍棘鲷[体长(10.05±0.39)cm]T型标志操作规范建议,为今后科学开展标志放流提供参考依据:①标志前暂养,将待标志鱼放入培育池内暂养3 d或以上,标志前24 h停食;②材料消毒,将T型标志和标志枪针头用75%酒精浸泡消毒5 min;③麻醉,用30 mg/L丁香酚溶液(或MS-222麻醉剂)麻醉至鱼体腹部向上翻转时,迅速进行标志;④标志,用标志枪针头拨去标志部位的1个鳞片,然后针头与鱼体呈45°将T型标志植入背鳍基前部肌肉;⑤鱼体消毒,将标志鱼放入含有5%聚维酮碘(或高锰酸钾)的海水溶液中药浴消毒30 min;⑥标志后暂养,消毒后的标志鱼人工暂养7 d后可放流。

  • 相关文献

[1]5种鱼类标志对草鱼临界游泳速度的影响. 俞立雄,段辛斌,陈大庆,罗宏伟,刘绍平,高雷. 2017

[2]合浦珠母贝不同生长阶段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吴曼,刘宝锁,黄桂菊,陈明强,范嗣刚,喻达辉. 2015

[3]黄鳍棘鲷家系亲缘关系鉴定. 朱克诚,宋岭,刘宝锁,郭华阳,郭梁,张楠,张殿昌. 2020

[4]黄鳍棘鲷幼鱼对不同开孔形状和直径的人工鱼礁模型的行为响应. 江满菊,郭禹,秦传新,潘莞倪,于刚,马振华. 2023

[5]珠江口万山群岛黄鳍棘鲷食性随年龄的变化特征. 杨禧越,刘永,李纯厚,唐广隆,张达娟,游奕来,潘淑芳,郑秋实,肖雅元,吴鹏. 2024

[6]黄鳍棘鲷精子冷冻保存方法探究. 贾濮元,郭华阳,朱克诚,刘宝锁,郭梁,张楠,江世贵,张殿昌. 2021

[7]黄鳍棘鲷血清IgM的纯化及兔抗血清的制备. 刘振兴,张殿昌,苏天凤,姜巨峰,龚世园,江世贵. 2008

[8]黄鳍棘鲷重组IL-1β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刘振兴,张殿昌,李建柱,江世贵. 2009

[9]人工鱼礁附着生物在海洋牧场构建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李真真,关长涛,公丕海,王腾腾,刘超,李梦杰. 2014

[10]莱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张波,吴强,金显仕. 2013

[11]菜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 张波,吴强,金显仕. 2013

[12]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 单秀娟,金显仕,李忠义,陈云龙,戴芳群. 2012

[13]许氏平鲇的食物组成及其食物选择性. 张波,李忠义,金显仕. 2014

[14]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成为为,汪登强,危起伟,王成友,杜浩,吴金明,李雷. 2014

[15]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历程与定义分类概述. 陈丕茂,舒黎明,袁华荣,冯雪,佟飞,陈权,陈钰祥,于杰,陈国宝,余景,曾雷,黎小国. 2019

[16]使用微卫星标记评估北部湾长毛对虾增殖放流效果. 刘胜男,孙典荣,刘岩,杨长平,单斌斌,周文礼. 2019

[17]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早期生态适应特征. 张辉,姜亚洲,袁兴伟,林楠,凌建忠. 2020

[18]天津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及展望(英文). . 2019

[19]绥芬河大麻哈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王继隆,刘伟,杨文波,李培伦,王维坤. 2019

[20]基于Ecopath模型的珠江口6种增殖放流种类生态容纳量估算. 刘岩,吴忠鑫,杨长平,单斌斌,刘胜男,孙典荣.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