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类型: 中国实用新型
专利权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发明人: 武红霞;詹儒林;王松标;姚全胜;马小卫;周毅刚
专利号: CN201220440483.3
摘要: 一种芒果避雨栽培架,包括架体组件,所述架体组件设置有两幅支架和架设于所述支架上方的弓形顶棚,所述支架包括立柱、斜架、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立柱垂直设置,并设置于所述立柱上部,所述斜架的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弓形顶棚一端与所述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芒果避雨栽培架,横梁的端部与弓形顶棚的端部固定连接,弓形顶棚的边沿不超出横梁的长度,拉线的使用使架体组件的边缘的强度增加,抗变形能力好,能够有效避免雨水冲击弓形顶棚的端部,使其变形导致雨水落下,多个芒果避雨栽培架组合使用时,连接处强度好,使用便利,避雨效果好。
- 相关文献
[1]避雨栽培对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 Wu Hongxia,武红霞,Wang Songbiao. 2012
[2]避雨栽培对芒果开花结果期生态因子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许文天,武红霞,罗纯,姚全胜,马小卫,周毅刚,王松标. 2015
[3]避雨栽培对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 武红霞,王松标,姚全胜,詹儒林,马小卫,马蔚红,高中山. 2012
[4]避雨对‘热农1号’杧果果实发育和采后耐贮性的影响. 许文天,武红霞,罗纯,姚全胜,马小卫,周毅刚,王松标. 2015
[5]杧果新品种'金苹芒'的选育. 凡超,刘传滨,肖维强,王松标,匡石滋,向旭,姚全胜,林立红,曾继吾. 2021
[6]避雨栽培对杧果果实品质和病害的影响. 许文天,白团辉,高玉尧,王松标,武红霞. 2013
[7]芒果拟盘多毛孢果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YANG Bo,杨波,HU Mei-jiao,胡美姣. 2012
[8]芒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对采后芒果乙烯代谢的影响. 高兆银,胡美姣,李敏,杨凤珍. 2010
[9]几种热带果树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孙光明,雷新涛,谢江辉,胡桂兵,马蔚红,詹儒林,陆超忠. 2004
[10]不同品种芒果果肉抗氧化物质分析. 李丽,陈杰忠,谢江辉,王松标,武红霞,詹儒林. 2010
[11]杧果主要品种遗传多态性的AFLP标记研究. 雷新涛,王家宝,杜中军,徐雪荣,林顺权. 2006
[12]不同果袋对Irwin芒果皮色素及果实着色的影响. 武红霞,马蔚红,王标松,周毅刚. (Mis
[13]海南省芒果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爱平,黄建峰,陈业渊,朱敏,房志超. 2010
[14]利用锚定SSR技术探讨芒果品种的分类. 谢江辉,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马蔚红,林顺权,刘成明. 2006
[15]芒果毒蛾室内种群特性及药效测定. 刘奎,彭正强,符悦冠,金启安. 2002
[16]基于芒果转录组数据开发EST-SSR和TRAP标记. 罗纯,武红霞,姚全胜,王松标,许文天. 2017
[17]柠檬酸处理对芒果采后生理活动的影响. 施瑞城,张熙新,蔡汉海. 2000
[18]坡度对芒果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张东,赵丹,郑良永. 2015
[19]多种杀菌剂对抗多菌灵的芒果蒂腐病菌菌株的毒力测定. 胡美姣,李敏,高兆银,杨凤珍. 2010
[20]芒果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陈华蕊,陈业渊,尼章光,解德宏,陈于福,王美存,俞艳春,龙亚芹.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菠萝Ac4CL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作者:宋康华;洪克前;侯晓婉;谷会;姚全胜
关键词:菠萝;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序列;原核表达;转录调控
-
不同温度胁迫下芒果花粉活性及花粉管长度的差异
作者:刘馨语;梁清志;李玄;祁小利;肖昀何;王松标;王明田
关键词:芒果;花粉萌发;温度胁迫;累计应激反应指数
-
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的33份芒果品种遗传分析
作者:王露露;王磊;姚全胜;周开兵;柳凤
关键词:芒果;简化基因组测序;遗传分析
-
基于全基因重测序的芒果细菌性角斑病抗性相关SNP分析
作者:徐志豪;周思思;詹儒林;姚全胜;柳凤
关键词:全基因组重测序;芒果;细菌性角斑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
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杧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及其定殖规律
作者:於浩然;吴婧波;詹儒林;柳凤;姚全胜;李国平;魏卿
关键词:杧果细菌性角斑病;野油菜黄单胞菌杧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citri;pv.mangiferaeindicae;GFP标记;质粒;定殖
-
非寄主植物精油对桔小实蝇的驱避效果研究
作者:杨洁;尹伊秀娟;王丽娟;李国平;李裕展;徐建欣;高冠群;詹儒林;王姝逸
关键词:桔小实蝇;精油;非寄主植物;产卵驱避;驱避持效期
-
鳄梨采前果实黑褐色病斑病原鉴定及田间药剂防治
作者:於浩然;吴婧波;詹儒林;姚全胜;李国平;陈晶晶;井敏敏
关键词:黑褐色病斑;油梨炭疽病;刺盘孢;致病性;多基因;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