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

专利类型: 中国实用新型

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发明人: 董宏标;张家松;段亚飞;李华;刘青松

专利号: CN20162071331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生物絮团养殖方式的立体增氧系统,用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养殖池和增氧系统,增氧系统包括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射流增氧系统和纯氧增氧系统,垂直曝气增氧系统包括曝气进气管和点阵式曝气装置,点阵式曝气装置包括若干横向均匀分布的点式曝气管,射流增氧系统包括水泵、送水管、射流器和吸气进气管,送水管与水泵相连,射流器于点阵式曝气装置的上方形成射流阵列,吸气进气管一端与送水管相连,另一端伸出水面,纯氧增氧系统包括输氧管和可调气头,输氧管通过可调气头与吸气进气管相连。本实用新型可维持水体溶氧始终达到养殖生物生长需求。

  • 相关文献

[1]不同养殖方式对鳙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夏耘,余德光,谢骏,王广军,郁二蒙,谢瑞涛. 2017

[2]不同增氧方式对精养池塘溶氧的影响. 张世羊,李谷,陶玲,李晓莉. 2013

[3]微孔扩散器形状对曝气增氧性能影响的试验. 程香菊,谢宇宁,朱丹彤,李然,谢骏. 2017

[4]微孔曝气流量与曝气管长度对水体增氧性能的影响. 程香菊,曾映雪,谢骏,龚望宝. 2014

[5]基于氧传质的池塘机械增氧节能技术. 谷坚,门涛,刘兴国,丁建乐,顾川川. 2011

[6]三疣梭子蟹营养和风味品质比较分析. 郭亚男,韩刚,杨臻,宋金龙,王潇,穆迎春,孟娣. 2019

[7]不同养殖方式方格星虫的营养组成比较. 李俊伟,郭永坚,胡瑞萍,陈素文,颉晓勇,朱长波,李婷. 2018

[8]几种水产品营养与活性因子及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穆迎春,郭亚男,何雅静,许玉艳,杨臻,宋金龙,韩刚. 2019

[9]大珠母贝种苗海区深水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成书营,喻达辉,黄桂菊,潘俐玲,王晓宁. 2011

[10]养殖方式、光照强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郭文学,尹家胜,佟广香,张永泉,白庆利. 2014

[11]"氹仔"养鱼的现状和发展思考. 吴锐全,陈永乐,朱新平,黄樟翰,卢迈新,汪学杰,谢骏,余德光. 2011

[12]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研究. 徐武杰,曹煜成,徐煜,胡晓娟. 2015

[13]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增氧技术. 房燕,韩世成,蒋树义,陈忠祥,郭常有,周煊亦,曹广斌. 2012

[14]沿海地区对虾工厂化养殖调研与分析. 程果锋,陈军,杨菁,李月,管崇武. 2011

[15]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水体增氧气泡最佳尺寸的计算. 蒋树义,曹广斌,韩世成,刘永. 2005

[16]涌浪机在对虾养殖中的增氧作用. 管崇武,刘晃,宋红桥,张成林. 2012

[17]文丘里曝气器布置对循环水体增氧效率的影响. 程香菊,邝韵琪,林雯昕,谢骏,许挺达. 2015

[18]不同增氧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何义进,周群兰,刘勃,蒋国春,刘颖斐,叶青. 2009

[19]循环水养殖系统氧锥运行参数设计. 杨菁,管崇武,宋红桥,吴凡. 2023

[20]立体循环增氧造流装置的研制. 徐德明,谈卫军. 199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