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及其配制方法(发明专利)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技术发明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发明专利;秸秆;明;方法;秸秆发酵;添加剂;发酵;配制;专利;添加;生物添加剂;生物

第一完成单位: 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获奖时间: 2005

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天津市科委95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秸秆机械化微贮即利用技术开发研究(编号953803811)中的一项研究内容,单独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本次以专利形式申请登记科技成果。 本专利技术是用于秸秆发酵饲料的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配制方法。使用这种微生物菌剂可以在7-10天内使半黄或干黄的各类农作物秸秆(麦秸、稻草、玉米秸、高粱秸,豆秸,薯蔓等)变成气味酸香、湿润柔软,适口性好的反刍家畜粗饲料。 其主要特点是: 1、由6株有益微生物经科学配伍,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发酵制作;不仅可以改善黄干秸秆的适口性,提高动物的消化率,而且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质还有为动物提供能量及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2、由于复合菌剂呈阶梯式发酵,发酵速度大大提高,一般7-10天发酵成功,比国内同类产品快15-20天。 3、复合微生物在10-40℃范围都可以生长,因此该菌剂可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4、菌剂生产成本低,设备投资少,投资回报快,效益高。 5、菌剂价格便宜,使用方法简便,使用水泥窖、土窖、水泥池、缸、塑料袋均可制作,农民易掌握。 6、效果好,使用该菌剂秸秆利用率可以提高30%以上,家畜采食率达到90%以上。 本专利技术实施经济效益显著,建一座年产10吨菌剂(可处理20万吨秸秆)的工厂,一般设备投资25万元左右,主要原料为便宜易得的农产品,技术工人4-6人,年产值可达120万元,创利税60万元,同时还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的比重将达到整个农业产值的50%,目前农村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饲草紧缺,我国人多地少,有限的草场载畜量过大,草原生态恶化,广大农区养殖业主要靠收获了粮食之后的秸秆,而这些秸秆粗硬干燥,适口性差,消化率低,不适合用来饲喂家畜,很多秸秆弃之四野或付之一炬,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使用该专利技术,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专利技术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朝鲜推广使用,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在四川省、湖北省建长投产,今年被天津市知识产权局确定为2002年重点推广扶持的20项专利之一。 该项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扩大推广使用,还需要进行广泛地宣传和示范,希望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力量。

  • 相关文献

[1]秸秆发酵生物添加剂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谢凤行,赵玉洁,周可,张峰峰,李亚玲. 2008

[2]秸秆饲料发酵生物添加剂的研制. 陈秀为,范寰,赵恒,郭俊焕. 1999

[3]缓解奶牛热应激的饲料配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景喜,周娟,李德林,王丽学,潘振亮,陈龙宾,韩静,李敏,霍文娟. 2014

[4]库尔勒香梨的生物涂膜保鲜研究. 阎瑞香,王莉,张平,王勇,杨秀荣. 2004

[5]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的难点浅析. 郭郢. 2006

[6]对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郭郢. 2005

[7]基于专利分析法的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信丽媛,王丽娟,张玉玮,宋治文. 2016

[8]中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以黄瓜知识产权保护为例. 王丽娟,王晓蓉,信丽媛,贾宝红. 2015

[9]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学和饲料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王文杰. 2009

[10]植物提取物在家禽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田向学,李平,李鹏,孙英峰. 2015

[11]饲料添加剂对乙酸钠研究进展. 王文杰. 1999

[12]氮肥用量及添加剂对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陆文龙,潘洁,郑鹤龄,王德芳. 2003

[13]蛋鸡抗热应激添加剂的研制. 穆淑琴,王文杰,李千军,杨鸿雁. 2000

[14]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 李鹏,王文杰. 2009

[15]政府、企业和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处理的社会责任与建议——基于全国400农户及12家企业的调查. 吕超,贾凤伶,秦静,孙国兴. 2020

[16]秸秆废弃物饲喂黑水虻幼虫初探. 许静杨,李妍,白义川,谷希树. 2020

[17]蔬菜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冯磊,李妍,梁学强,李琳,李航,李锦. 2023

[18]紫玉米及其秸秆对育肥牛生长性能及肉质影响的研究. 韩静,陈龙宾,王丽学,于化福,李宁,刘景喜. 2023

[19]秸秆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四):-生物处理玉米秸对肥育羊生长性能 …. 李秋玫,刘中源. 2000

[20]黄桃果酒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郭意如,陈晓明,荆红彭,刘明,张世杰.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