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钾肥用量对滴灌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北疆谷子适宜钾肥用量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疆北疆生态区春播谷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豫谷18号为试材,设5种钾肥用量(0、75、150、225、300 kg/hm2)的大田试验。测定谷子干物质含量积累、叶绿素含量、节间充实度、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各农艺指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K225处理为峰值,株高、穗长、穗粗、茎基粗、叶长及叶宽相比K0处理显著增加8.1%、26.1%、20.9%、22.6%、12.9%及9.4%。与对照(0 kg/hm2)相比,施钾处理使豫谷18号显著增产1.2%~6.4%,钾肥用量2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为7 891.1 kg/hm2。与对照(0 kg/hm2)相比,花后各时期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K225处理下达到峰值。干物质含量积累随生育期的延长呈“J”型曲线变化,干物质含量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积累速率在抽穗期-齐穗期达到顶峰。【结论】适量钾肥施入,对新疆北疆地区谷子生长发育影响显著,K225处理为新疆谷子钾肥最佳施用量。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实蝇类害虫检疫鉴定中的应用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纳米孔测序技术是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的一种,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快速诊断及微生物检测等领域.本研究以实蝇这一类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为例,探究该技术在昆虫检疫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昆虫检疫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一代测序技术和纳米孔测序技术,对14种经形态学鉴定的实蝇成虫进行DNA条形码测序,通过BOLD和NCBI数据库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比较2种测序技术所得序列结果准确性的差异.[结果]通过纳米孔测序,14个实蝇样品在44 min内获得181 Mb bases,每个样品平均得到11280条reads,单个reads的准确度为92.10%~94.53%;经一致性序列校正,所有实蝇样品均可得到与一代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采用本研究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纳米孔测序技术可以应用于实蝇类害虫的检疫鉴定,测序结果准确、高效;本研究提供的实验方案同样适用于基于扩增子测序的物种鉴定,满足大规模样品的高通量精准鉴定需求.


巴旦木分级破壳机设计与试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巴旦木破壳机械生产效率低、破壳率低和核仁损伤量大等问题,通过研究坚果破壳原理,选用适宜机械加工的大巴旦木('莎车3号')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巴旦木分级破壳机,同时进行巴旦木尺寸、破壳力加载方向及加载速度、巴旦木含水率的物料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破壳机破壳辊间隙和含水率对巴旦木破壳力和变形量影响显著.使用试验法优化了巴旦木分级破壳机构工作参数,当两轧辊间距离调整为Ⅰ级14 mm、Ⅱ级13 mm和Ⅲ级12 mm,含水率控制在9.8%~10.5%范围内,转速为1 000 r·min-1时,测得平均破壳率为95.57%,平均破损率为3.37%,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基于离散元法的耕层残膜拉伸性能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耕层残膜回收机关键农机部件设计优化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残膜离散元模型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耕层残膜回收机残膜受力机理分析与机构优化改进。本文以棉田耕层残膜为研究对象,对耕层残膜含量和极限拉伸力进行测定,得到不同耕层深度、不同厚度的残膜含量和极限拉伸力。根据测定结果,利用EDEM软件选用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接触模型对耕层残膜进行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选用单位面积法向刚度、单位面积切向刚度、临界法向应力、临界切向应力、粘结半径、接触半径为试验因素。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影响Bond键的主要参数有单位面积法向刚度、临界法向应力和粘结半径。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最终确定最优的Bonding模型显著参数单位面积法向刚度、临界法向应力、粘结半径分别为2.36×10~5 N/m3、6.47×10~4 Pa、0.004 mm,对参数进行了仿真试验验证,误差为5.88%,满足要求。通过对比物理试验与仿真试验的拉伸过程耕层残膜状态与拉伸曲线,表明了耕层残膜模型合理性,为后期耕层残膜回收机仿真与膜土分离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棉田耕层残膜 极限拉伸力 离散元模型 Bonding模型 拉伸仿真试验


低压静电场辅助解冻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冷冻牛肉适宜的解冻方式,更好地维持其解冻后食用品质。本文以-20℃冷冻的牛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解冻为对照组(CK),以与低压静电场发生板隔距分别为20、30、40 cm(LVEFT20、LVEFT30、LVEFT40)为处理组,2℃为解冻终温,采用常规品质检测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对比分析不同低压静电场发生板隔距解冻对牛肉品质和挥发性化合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压静电场辅助解冻处理可缩短牛肉的解冻时间,降低牛肉解冻汁液流失率和蒸煮损失,抑制其微生物的生长,使其保持较好的色泽和剪切力。其中,LVEFT30处理较好,其解冻时间较CK缩短7 h,解冻后牛肉的解冻汁液流失率、解冻汁液中蛋白质量分数、蒸煮损失率分别降低了45.79%、21.32%和27.48%,剪切力仅为66.99 N,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色泽、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接近新鲜牛肉。可见,静电板隔距为30 cm适于牛肉解冻,可使其保持较好的品质,该结果为生产中冷冻牛肉的解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新疆亚洲玉米螟暴发成灾驱动机制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新疆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2010年以来呈整体暴发态势,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和粮食产能提升最重要的害虫,然而有关其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分别概述近年来新疆气候、作物种植结构、栽培耕作措施以及亚洲玉米螟田间发生世代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了上述变化对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存活、个体生长发育、取食偏好和种群增殖扩张等方面造成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新疆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暴发成灾的驱动机制。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新疆植保科技工作者在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简述了田间治理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防治成效,最终为亚洲玉米螟的持续有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好氧-厌氧耦合法处理奶牛场污水工艺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降解奶牛场粪污水的微生物,为奶牛场粪污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可用于降解污水的微生物菌株,测定微生物处理奶牛场粪污水后的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5)、总磷(TP)和pH的数值.[结果]从具有降解污水功能的微生物中,筛选出降解效果较好的 3 株好氧微生物,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3 株厌氧微生物,分别为沼泽红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沙雷氏菌;将6 种好氧-厌氧菌耦合处理降解奶牛场粪污水,其降解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好氧-厌氧耦合法处理奶牛场粪污水的工艺参数为菌种接种量5%、曝气量0.05 m3/h(每隔10h曝气2h)、温度30℃、处理时间96 h.[结论]奶牛场污水中COD去除率为91.38%、BOD5去除率为96.82%、TP去除率为82.6%,出水pH值为7.2~7.6,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
关键词: 好氧菌 厌氧菌 污水 耦合机制 化学需氧量 生物需氧量


深点食螨瓢虫对各虫态截形叶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 Weise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的捕食功能反应,分析深点食螨瓢虫对截形叶螨不同虫态的捕食作用,为截形叶螨在田间的综合治理及对该天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截形叶螨充当猎物,在室内研究深点食螨瓢虫不同虫态取食其不同虫态与密度组合条件下的捕食量。【结果】深点食螨瓢虫对截形叶螨各虫态的捕食功能类型均属于Holling-II型。深点食螨瓢虫各虫态的捕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4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其对成螨的日最大捕食量(90.91)是2龄幼虫(3.94)的23.09倍,是3龄幼虫(22.73)的4倍,其它依次是雌成虫、雄成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深点食螨瓢虫对截形叶螨的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并随着深点食螨瓢虫虫龄的增加而升高。当猎物种类为成螨、若螨及幼螨时,深点食螨瓢虫4龄幼虫与雌成虫的搜寻效应相近,且均大于其它虫态。【结论】深点食螨瓢虫各捕食虫态中,4龄幼虫和成虫对截形叶螨捕食量较大且控害能力相当。


水氮耦合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水氮耦合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水量水平为主区。播前施基肥磷酸二铵(总养分64%,N-P2O5=18-46)150 kg/hm2,氧化钾(30%)75 kg/hm2。设灌水量(W)和施氮量(N)2个因素,3个灌水量水平:W1:1 200 m3/hm2(低灌量)、W2:1 500 m3/hm2(中灌量)和W3:1 800 m3/hm2(高灌量);3个施氮量水平:N0:不施氮(空白)、N1:300 kg/hm2(传统施氮量)和N2:600 kg/hm2(高施氮量)。测定不同处理下红花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评估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红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结果】适宜的灌溉量和施肥量对红花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W2N0和W2N1处理下红花的株高、分枝数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W2N1处理下红花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积累量、单株果球数和每果粒数均达到最高水平,花丝产量和籽粒产量在W2处理下均比W1和W3处理显著增加了8.09%和20.84%,但在N1和N2处理下差异较小,却均比N0处理显著增加了10.69%和25.66%。【结论】中灌量和传统施肥量处理W2N1(灌溉量1 500 m3/hm2及施肥量300 kg/hm2)最优,可以促进红花的生长发育、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协调产量构成因素,达到高产优质。


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对膜下滴灌红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2020~2021年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设置2年定位施肥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6个处理:(1)对照CK:不施肥;(2)CF:复合肥20 kg/667m2;(3)OF:微生物菌肥20 kg/667m2;(4)CF+25M:化肥15 kg/667m2(化肥减量25%)+微生物菌肥5 kg/667m2;(5)CF+37.5M:化肥12.5 kg/667m2(化肥减量37.5%)+微生物菌肥7.5 kg/667m2;(6)CF+50M:化肥10 kg/667m2(化肥减量50%)+微生物菌肥10 kg/667m2。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红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处理CF+25M和CF+37.5M有利于红花的生长发育,可以显著增加红花株高、分枝数、叶片数和叶绿素含量等,并能促进红花干物质积累,调节干物质分配,协调改善红花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增加红花花丝和籽粒产量。其中以CF+37.5M处理下红花综合性状表现最优,其单株果球数、千粒重、花丝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比CF处理显著提高了87.85%、12.29%、11.42%和15.78%,同时株高、根长和叶绿素含量亦均达到最高水平。【结论】化肥减量配施微生物菌肥CF+37.5M:化肥12.5 kg/667m2(化肥减量37.5%)+微生物菌肥7.5 kg/667m2最优,能有效降低化肥施用量,促进红花生长发育,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
关键词: 红花 化肥减量 微生物菌肥 干物质积累 生长 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