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田地下害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山西省南部小麦田地下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采用连片调查法对小麦田地下害虫种群进行系统调查,通过5个聚集度指标、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对其不同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利用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确定其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蝼蛄的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C>1,丛生指数I>0,负二项分布K值>0,久野指数CA>1,聚块指数m*/xˉ> 1,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金针虫的1组数据所有指标均不符合聚集分布,其余符合聚集分布。由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拟合模型得出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金针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种群密度,且聚集程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升高。混合种群、金针虫和蝼蛄的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α<0、β> 1),而蛴螬种群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α>0、β>1);聚集原因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经Iwao方法分析,当允许误差D为0.3,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种群和金针虫种群的虫口密度均为4头/m2时,所需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44、26和114 m2。


苦荞全基因组SSR位点特征分析与分子标记开发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苦荞SSR多态性标记数量较少,根据已发表的苦荞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MISA软件对1~6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进行了查找和序列特征分析,批量设计引物并对引物进行了有效性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苦荞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 640个SSR位点,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型SSR最多,占比63.29%,五核苷酸重复型最少,仅占0.12%。AT/TA、AAG/CTT、ACC/GGT和ATC/GAT为出现频率较高的重复基序。苦荞基因组SSR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12~476bp,平均长度23.14bp,长度12~19bp的占比71.71%,长度≥20bp的占比28.29%。根据不同类型SSR位点设计并合成引物479对,选择200对引物对5份苦荞资源和3份甜荞资源进行多态性检测,有56对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7对在苦荞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48对在甜荞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9对同时在两种种质中产生多态性条带。利用苦荞全基因组序列可实现SSR标记的批量开发,可鉴定出适用于苦荞和甜荞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等研究的SSR引物。


高温胁迫下不同玉米花粉组蛋白Zm-H3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组蛋白H 3基因(Zm-H3)在不同耐高温玉米(Zea mays L.)材料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以中地88(耐高温)和先玉335(不耐高温)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取其花粉提取总RNA,再通过mRNA纯化、反转录、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等步骤,克隆了一个玉米组蛋白Zm-H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位于玉米第6染色体上,全长cDNA为904 bp,编码长度为13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进一步对该蛋白的理化性质、功能位点及结构作了分析。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Zm-H3基因在这2个玉米材料中的表达呈现显著差异,在中地88材料中出现了高表达,为先玉335材料的2.08倍。该实验结果可以为玉米组蛋白H 3基因的应用研究奠定分子基础,也可为其它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提供参考。


甘蓝型油菜BnRRS1-like和BnRRS2-like抗病基因表达特征及进化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在生产上常受到病虫危害而导致产量降低。NBS-LRR类基因已经被证明是一类广谱抗病基因,在拟南芥、水稻等作物中NBS-LRR类抗病蛋白参与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响应。本课题组通过对高/低油近等基因系材料做转录组分析筛选得到两个NBS-LRR类差异表达基因分别命名为BnRRS1-like和BnRRS2-like,对BnRRS1-like和BnRRS2-like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nRRS1-like、BnRRS2-like基因与拟南芥RRS1-R基因高度同源。NCBI同源序列比对发现BnRRS1-like基因和BnRRS2-like基因与拟南芥RRS1-R基因相似度分别为60.68%和52.39%。对BnRRS1-like和BnRRS2-like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nRRS1-like(BnaC09g18980)和BnRRS2-like蛋白(BnaA01g01460)均含有"TIR""NBS""LRR"保守结构域,属于TIR-NBSLRR类抗病蛋白。保守基序分析得出BnRRS1-like和BnRRS2-like基因有非常相似的保守基序。通过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BnRRS1-like和BnRRS2-like基因分别定位于染色体C9和A1位置上。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发现,BnRRS1-like和BnRRS2-like均在油菜叶片中含量最高,其次是根,花中表达量最低。在油菜成株后进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接种后,测定不同诱导时间BnRRS1-like和BnRRS2-like基因相对表达量,发现接种菌核病菌3 h后BnRRS1-like和BnRRS2-like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12 h达到最大值。结果证明,BnRRS1-like和BnRRS2-like为油菜抗菌核病相关基因。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BnRRS1-like BnRRS2-like 组织特异性表达 生物信息学


香水白掌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香水白掌(Spathiphyllum patinii)幼嫩茎段为试材,进行组培快繁技术的探讨。结果表明,最佳外植体消毒方法为流水冲洗2 h,0.05%NaClO处理20 min,转入超净工作台后75%酒精处理20 min,0.1%HgCl2处理15 min。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宜条件为MS+3 mg·L-1 6-BA+0.05 mg·L-1 NAA培养基,光照2 000 lx,温度25~28℃。获得最大不定芽增殖系数的培养条件为MS+0.2 mg·L-1 Kt+2 mg·L-1 6-BA+0.2 mg·L-1 NAA培养基,温度28℃。获得最大不定芽苗高的增殖培养条件为MS+1 mg·L-1 6-BA+0.3 mg·L-1 NAA培养基,温度28℃。将苗高2~4 cm的幼苗转入1/2 MS+0.2 mg·L-1 NAA+0.2 mg·L-1 IBA培养基中,生根率可达100%。


山西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的分布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是侵染苹果的主要潜隐性病毒之一,在我国苹果植株上发生普遍,严重威胁我国苹果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从山西省12个苹果主产区随机采集360份表现褪绿和斑驳等症状的苹果叶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RT-PCR检测,360份样本中有209份样本为ACLSV阳性,对209份阳性样本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进行分离、测序、克隆,得到12个新的ACLSV分离物(分别命名为Shanxi 1~Shanxi 12)。选择17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分离物与12个新的ACLSV分离物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层面上进行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9个ACLSV分离物被划分为2个不同进化群体。进一步对2个不同ACLSV群体进行选择压分析和中性检验,结果表明,组Ⅰ与组Ⅱ的ACLSV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其中负向选择可能是ACLSV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ACLSV的发生、危害,并对山西苹果的ACLSV分离物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为山西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山西苹果 隐性病毒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 外壳蛋白 遗传变异


小米多酚及复配剂体系对花生油的抗氧化作用
《中国粮油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VC、VE、柠檬酸与小米多酚进行复配,以花生油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全氧化值为指标,探究小米多酚对花生油酸败的抑制作用,并与人工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进行对比.采用气相色谱-甲酯化法对添加最佳复配抗氧化剂的花生油脂肪酸成分进行测定.得出最佳复配体系为2%聚甘油酯+0.08%小米多酚+0.04% VC,其抗氧化效果为最佳复配组>TBHQ>BHT.同时,花生油中加入小米多酚复配抗氧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饱和脂肪酸向饱和脂肪酸的转化,抑制率达28.23%.
关键词: 小米多酚;复配;花生油;抗氧化;脂肪酸


长期施用不同剂量氮肥对高粱产量、氮素利用特性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于2015-2019年以晋杂34、辽杂27、晋饲2号、晋糯3号和汾酒粱1号为研究对象,设0 (N0)、75(N75)、150 (N150)、225 (N225)、300 (N300)、450 kg hm-2 (N450) 6个氮素水平,调查其对产量性状、淀粉含量和土壤硝态氮以及氮素利用特性指标的影响,以探讨高粱合理的氮素施用方案.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穗粒数及植株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以N75处理增幅最大,较N0处理最大增幅分别可达23.68%、48.05%和51.86%;籽粒淀粉含量、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5年叠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5年叠加表观回收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N75处理下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为63.01%,较N150处理提高了76.91%;籽粒淀粉产量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连续施氮4~5年后,施氮量≥225 kg hm-2,残留的硝态氮在60~200cm土层逐年累积,且在0~200cm土层存在明显的累积峰,硝态氮淋失风险加剧.施氮量75~150 kg hm-2之间,在满足高粱植株基本生长需求的同时,可以弥补了土壤氮库的消耗,有效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亦有利于高粱产量和籽粒淀粉产量的形成.


微白黄链霉菌G-1发酵液抗真菌特性研究和发酵条件优化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G-1发酵液抗真菌特性和较优发酵条件,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单因素试验、RDA分析和响应面CCD设计分别对其抗真菌特性、产抗菌物质关键限制因子和发酵条件较优组合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S.albidoflavus G-1发酵液对马铃薯早疫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枯萎病菌、黄瓜疫霉病菌和桃褐腐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抑菌率均可达70%;发酵液在≤80℃、紫外照射24 h、pH 3-13和稀释100倍条件下仍可保持70%以上抑菌率;产抗菌物质关键限制因子为初始pH值、温度、麦芽糖和马铃薯;较优发酵条件为8%麦芽糖、马铃薯16.5%、初始pH 6.5、温度30℃、转速160 r/min、发酵5 d,且在该条件下可使抑菌率提高14.46%。说明菌株G-1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抑真菌稳定性,且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可使菌株G-1在较低成本和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菌物质,研究结果为其后期田间应用和规模化发酵奠定了理论基础。


北京白羊沟景区农林交错带蛾类DNA条形码鉴定
《应用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DNA条形码技术已经在多个类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数量巨大的鳞翅目昆虫而言,仍然缺失大量数据,尤其是形态鉴定较为困难的小蛾类和很多中型蛾类,尚无法构建较为完善的DNA条形码系统。本研究旨在为鳞翅目害虫DNA条形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数据来源及支撑,验证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通用基因的准确性,探讨28S rDNA的D2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辅助基因的可行性,并检验目前BOLD系统的鉴定成功率。【方法】对采集自北京白羊沟风景区的小蛾类和中型蛾类490头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和DNA测序,分别基于COⅠ及28SD2基因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系统发育树。【结果】BOLD系统的鉴定成功率为65%,对小蛾类和夜蛾类鉴定成功率较低。基于COⅠ基因的NJ树鉴定成功率为94.4%,基于28S D2基因的NJ树鉴定成功率为89.4%。【结论】结合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结果,COⅠ基因适合作为鳞翅目蛾类DNA条形码通用基因,28S D2基因较为保守,不适合作为DNA条形码的辅助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