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解磷菌与秸秆配施对低磷胁迫下苦荞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花域芽孢杆菌gz4-1与秸秆配施对苦荞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于2019年以‘迪庆’苦荞为材料,设置秸秆[0 g·kg-1土壤(J0)、4 g·kg-1土壤(J1)]和菌液浓度[0 (P0)、104(P1)、106(P2)、108(P3)、1010(P4) cfu·mL-1]两因素复合处理,以正常施肥为对照(CK),采用盆栽试验探究花域芽孢杆菌gz4-1与秸秆配施对苦荞幼苗根系、地上部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花域芽孢杆菌gz4-1与秸秆配施促进苦荞根系鲜质量、干质量、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冠比,幼苗主根长在J0P2处理下最高,比CK显著提高12.1%,根系表面积和根冠比均在J1P1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显著提高115.6%和103.3%。(2)花域芽孢杆菌gz4-1与秸秆配施促进苦荞幼苗茎粗、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和节数的生长,幼苗株高和节数在J1P3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提高43.6%和33.3%。(3)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苦荞幼苗根系活力和根系P含量均先升后降且在P2浓度下最高,在低磷胁迫(J0)条件下,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在施加秸秆(J1)条件下,酸性磷酸酶活性在P2浓度时达到峰值。说明花域芽孢杆菌gz4-1与秸秆配施可通过改变苦荞幼苗形态和根系构型、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根系生理机能提高对苦荞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且综合因素考虑在106 cfu·mL-1(P2)菌液浓度下配施秸秆对苦荞幼苗的促生作用最大,可达最佳促生增产效果。
关键词: 苦荞 花域芽孢杆菌gz4-1 低磷胁迫 秸秆 磷吸收


小麦三雌蕊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连锁标记开发
《西北植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257是‘三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石优20’回交3次后选育的一个三雌蕊材料,可大幅度增加小麦的穗粒数。为了解析小麦三雌蕊性状的遗传方式,挖掘其控制基因并开发相关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CH257和‘中国春’配制组合,获得其F1、F2和BC1F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使用纯合正常和纯合三雌蕊F2株系,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gant analysis, BSA)构建单雌蕊、三雌蕊混池进行90K基因芯片扫描,根据芯片结果在相应区段开发分子标记。结果表明:CH257中三雌蕊的发育受1对显性单基因Pis-CH257控制;使用90K基因芯片扫描将Pis-CH257定位于2DL染色体上,在2DL相应区段开发标记,共获得5个与Pis-CH257连锁的共显性SSR标记,其顺序为2DL07、2DL17、2DL22、Pis-CH257、2DL25、2DL38,Pis-CH257两侧的连锁标记2DL22、2DL25与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1cM和2.5cM。本研究结果为克隆控制小麦三雌蕊性状的基因奠定了基础。


过量表达TaNHX2基因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抗旱耐盐性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液泡膜Na+/H+反向转运蛋白在调节离子平衡,提高植物耐盐耐旱方面起着重要功能。为了研究液泡膜Na+/H+反向转运蛋白基因TaNHX2在棉花耐盐耐旱中的作用,以晋棉7号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克隆自小麦的TaNHX2基因转入棉花愈伤组织,通过组织培养胚状体发生途径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以0.5%卡那霉素对再生苗筛选后,利用PCR和RT-PCR进行分子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导入棉花并正常表达。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于4片真叶期对转TaNHX2基因棉花及其野生型对照施加NaCl或PEG胁迫处理,处理10天后发现盐胁迫或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棉花光合作用,提高了丙二醛(MDA)含量;转TaNHX2基因棉花的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野生型,MD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转TaNHX2基因棉花在盐旱胁迫后,叶片和根系中的Na+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这些结果说明:在棉花中过量表达TaNHX2基因,盐旱胁迫下可以降低转基因棉花的Na+含量,提高光合速率,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转基因棉花的耐盐抗旱能力。


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下梨小食心虫种群特征和为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高浓度性信息素和杀虫剂胁迫对梨小食心虫的种群特征与为害的影响,2019—2020年连续2年在山西省运城市梨园内测定了性信息素迷向、杀虫剂等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交配率以及蛀果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年内迷向防治区、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杀虫剂防治区与空白对照区内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基本一致,但各处理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逐年递减;其中,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种群总量显著低于其他防控区,单个诱捕器诱蛾量分别为98.20头和67.20头;同时,迷向防治区和迷向+杀虫剂防治区,梨小食心虫的交配率和蛀果率也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性信息素迷向和杀虫剂结合能更好地压低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数量,降低其交配率和为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性信息素 迷向 杀虫剂 种群特征 蛀果率


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豆在中国粮食组成、人类健康、土壤改良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随着食用豆基因组相继被破译,推动了食用豆分子遗传基础和分子育种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食用豆新品种,集成了一批适合不同产区的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生产机械与技术研究初显成效,产后加工技术提升与产品创新研究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随着食用豆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食用豆总产和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过去十年内蚕豆、豌豆由干籽粒生产转变为鲜食菜用生产,食用豆种植面积提高了21.1%,单产提高了3.9%,总产提高了36.8%。随着食用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食用豆种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正在形成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在食用豆产业的带动下,品种权保护与转让数量逐渐增多,食用豆种业开始起步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快速上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大力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给食用豆生产和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中国食用豆生产和种业也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科研平台建设有待加强、缺乏突破性大品种、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等诸多挑战。本文在总结中国食用豆产业和种业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豆反向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88-428BY育性特征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大豆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88-428BY不育的生理生化因素,本研究对其总花芽进行能量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88-428BY不育株的可溶性糖、淀粉和ATP含量均显著低于可育株,说明不育株中为花药生长发育提供能量的物质在代谢过程受到抑制最终影响其育性.抗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在不育株中均低于可育株,说明88-428BY败育的原因与抗氧化物酶活性也有一定关系.总结以上结果推测,大豆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88-428BY不育可能与花药发育过程相关的能量物质或者酶活性等有关,为后期深入研究大豆光敏不育机理和推进两系杂交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佐证.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反向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抗氧化酶


山西省玉米病虫草害发生及农药使用现状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山西省旱作玉米16个县(区)40个种植大户和8个合作社107分散农户进行157次农户玉米生产现状及用药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山西旱作玉米主要病害11种,主要害虫13种,杂草30种。玉米整个生育期化学农药投入制剂量为7.5~22.5 kg/hm2,年平均用药次数2.5次。玉米覆膜栽培田用药量显著低于不覆膜田,种植大户/合作社用药量大于分散农户。主栽玉米品种感大斑病是杀菌剂用量增加的原因之一。提出推广应用抗病品种、应用黑色地膜除草、做好偶然害虫发生规律与测报,实施在防治指标指导下的适时科学防控。


基于BSA和SLAF-Seq技术对大豆主茎节数QTL精细定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速大豆主茎节数候选基因的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并为大豆主茎节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分子基础,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与大豆主茎节数相关数量性状区间(QTL),结合双亲重测序信息开发QTL区间InDel分子标记,实现了大豆主茎节数相关主效QTL区间的精细定位。本研究以少主茎节数C025材料为母本,多主茎节数中119为父本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102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取自交系中极端少主茎节数30株和极端多主茎节数30株,构建两个极端混池,利用传统分群分析法(BSA)和全基因组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手段(SLAF-Seq)相结合的方法在4号染色体检测到与大豆主茎节数相关的5个QTL。为了进一步缩小QTL区间,依据双亲材料的高通量重测序信息,获取QTL区间的插入缺失位点(InDel)信息,并开发InDel标记。首先利用InDel标记在F2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主效位点落在第3个QTL区间。其次在主效区间开发8个共显性InDel标记,结合RIL群体全部株系进行表型鉴定,最终获得9个交换单株,将主效区间分为6种交换类型,结合表型分析最终将大豆主茎节数位点精细定位到InDel标记Chr04-38和Chr04-46之间,其区间只有171.9 kb,包含候选基因6个,实现了大豆主茎节数的精细定位。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与极端混池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检测与大豆主茎节数相关区间,并结合双亲重测序信息开发关联区间InDel分子标记,精细定位大豆主茎节数。本研究开发的Indel标记Chr04-38和Chr04-46与大豆主茎节数紧密连锁,有利于后期大豆主茎节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关键词: 大豆 主茎节数 BSA SLAF-Seq 精细定位 InDel标记


黄河流域主要梨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
《土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黄河流域5个综合试验站224个主产区梨园,采集树冠滴水线下0~20 cm土样用于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除泰安试验站有20.0%梨园土壤pH处于3.95~5.34外,其余4个试验站梨园土壤pH均在6.62~7.82;90%以上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 g/kg,其中24.1%梨园有机质含量低于10 g/kg.62.1%梨园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60 mg/kg,且绝大多数低于90 mg/kg;约18%梨园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15 mg/kg,而43.3%梨园高于40 mg/kg;17.4%梨园土壤有效钾含量低于100 mg/kg,但有41.1%梨园高于200 mg/kg:梨园土壤有效磷钾富集现象明显.梨园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均较高,平均值分别达3073 mg/kg和219.8 mg/kg.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75%梨园有效铁含量低于10 mg/kg,27%左右梨园有效锰含量低于7 mg/kg,29.2%梨园有效铜含量低于1 mg/kg,30%左右梨园有效锌含量低于1 mg/kg;有效硼含量在0.25~1.0 mg/kg及>1 mg/kg范围的梨园分别约占57.6%和27.2%.针对上述梨园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建议黄河流域梨栽培中应加强有机肥或有机物料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适量施用磷钾肥,重视补充微量元素铁、锰、锌、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