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胡麻生理特性和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植株生理特性和种子萌发的影响,以陇亚12号、轮选2号和晋亚11号3个胡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温室条件下,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在其生长至60 d时,利用PEG-6000进行4种水势梯度(0、-0.4、-0.8 MPa和-1.2 MPa)进行人工胁迫处理,分析了植株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和叶片生理生化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增加,胡麻的株高、主茎分枝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气孔导度逐渐下降;整体而言,干旱胁迫会显著影响胡麻的生理特性。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胡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不断增加;陇亚12号和轮选2号胡麻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晋亚11号(p<0.05);陇亚12号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轮选2号和晋亚11号(p<0.05,除重度干旱胁迫外);经抗旱锻炼后,陇亚12号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轮选2号。研究表明,综合比较分析认为,陇亚12号的抗旱性优于晋亚11号和轮选2号,更适宜在北方较干旱地区推广利用。


小麦新品种-太615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615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根据山西中部冬小麦生产需求,于2002年用920560为母本、太6212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水地冬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200010。1特征特性太615属强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54d。幼苗匍匐,叶片细长,叶色绿色,分蘖力较强,抗倒春寒能力强。株高89cm,株型紧凑,茎秆弹性中等,


红灯樱桃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鉴定及Bacillus velezensis G-1天然产物的广谱抑菌效果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Bacillus velezensis G-1天然产物在樱桃采后抗真菌病害中的抑菌效果,为樱桃采后病害广谱生物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型开发源。【方法】首先,以红灯樱桃采后病果为材料,通过组织块分离、纯化、形态特征、ITS序列鉴定、特异基因和科赫法则确定樱桃采后病原真菌种类;其次,以获得的病原菌为靶标,通过生长速率法和平板对扣法研究了B. velezensis G-1脂肽和2, 4-二叔丁基苯酚的广谱抑菌效果。【结果】米根霉YT-1(Rhizopus oryzae)、镰刀菌YT-2(Fusarium dlaminii)、藤仓镰刀菌YT-4(Fusarium fujikuroi)、链格孢属YT-5与YT-7(Alternaria sp.)、天竺葵葡萄孢YT-6(Botrytis pelargonii)、冻土毛霉YT-8(Mucor hiemalis f. hiemalis)和皮壳青霉YT-9(Penicillium crustosum)为红灯樱桃采后主要病原真菌;8株病原真菌中以菌株YT-1、YT-6和YT-8致病性较强;B. velezensis G-1脂肽物质(500μg·mL-1)除对M. hiemalis f. hiemalis和P. crustosum的抑菌率低于60%外,对其余各病原真菌抑菌率均高于70%;100μL挥发性物质2, 4-二叔丁基苯酚(10μg·μL-1)除对P. crustosum的抑菌率为0.41%外,对其余各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90%。【结论】首次在红灯樱桃中发现了镰刀菌(F. dlaminii)和藤仓镰刀菌(F. fujikuroi),说明近年来红灯樱桃采后病害发生了变化,新增了镰刀菌属病原真菌;发现B. velezensis G-1脂肽物质和挥发性物质2, 4-二叔丁基苯酚可用于防治樱桃上述采后病害。
关键词: 红灯樱桃 采后真菌病害 形态鉴定 ITS序列鉴定 科赫法则 广谱抑菌


减磷配施有机肥对辣椒生长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磷肥减量比例配施有机肥对辣椒生长发育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辣椒磷肥减量增效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湘辣14号"线椒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0)、全磷化肥(P100)2个对照及减磷10%配施有机肥(BP1)、减磷20%配施有机肥(BP2)、减磷30%配施有机肥(BP3)和减磷40%配施有机肥(BP4)共4个减磷处理,分别在辣椒定植当天(0 d),30,60,90和120 d测定各小区辣椒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辣椒产量及品质指标.[结果]与CK0处理相比,施肥处理对辣椒生长指标、光合特性、产量以及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在定植90~120 d时,当与有机肥配施时,随着磷肥施用比例的减少,辣椒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BP2处理辣椒的以上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NPQ)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BP2处理辣椒的以上指标均小于其他处理.当与有机肥配施时,随着减磷比例的增加,辣椒产量以及品质指标(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BP2处理以上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硝酸盐含量呈先减小后升高的趋势,其中BP2、BP3和BP4处理辣椒果实的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P100和BP1处理.定植120 d时,与P100处理相比,BP2处理辣椒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辣椒产量及品质指标均明显提高,果实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结论]减磷配施有机肥有利于辣椒的正常生长发育,使辣椒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促进光合效率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最终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其中减磷20%配施有机肥是促进黄壤辣椒增产提质的适宜施肥比例.
关键词: 辣椒;减磷配施有机肥;光合作用;荧光特性


不同粗饲料与玉米青贮组合对晋南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粗饲料与玉米青贮组合对晋南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5头健康、体重在(400±30)kg的晋南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3组的精饲料相同,麦秸组的粗饲料为麦秸+玉米青贮,谷草组的粗饲料为谷草+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组的粗饲料为苜蓿干草+玉米青贮,麦秸、谷草和苜蓿干草与玉米青贮的比例均为60:40.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180 d.结果 表明:1)麦秸组、谷草组、苜蓿干草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05、1.22和1.29 kg,谷草组和苜蓿干草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麦秸组(P<0.05);苜蓿干草组的料重比为7.76,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2)麦秸组、谷草组、苜蓿干草组的胴体重分别为366.90、381.37和387.28 kg,谷草组和苜蓿干草组的胴体重显著高于麦秸组(P<0.05);苜蓿干草组和谷草组高档肉块和优质肉块的重量均显著高于麦秸组(P<0.05).3)麦秸组的肌肉剪切力为5.87 N,苜蓿干草组为4.36 N,谷草组为4.46 N,苜蓿干草组和谷草组显著低于麦秸组(P<0.05).4)不同粗饲料与玉米青贮组合对晋南牛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谷草组和苜蓿干草组肌肉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麦秸组(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相比麦秸+玉米青贮,谷草+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玉米青贮能改善晋南牛的生长性能,增重效果显著,并能提高晋南牛的产肉性能,对晋南牛的肉品质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晋南牛;粗饲料;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产肉性能;肉品质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碱性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素易于在土壤中固定,碱性土壤更甚,影响着磷肥的肥效和利用效率.研究长期施用磷肥对我国北方碱性土有效磷与磷盈亏的影响,为碱性土地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河北、北京、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6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周期为1991-2011年.所有定位施肥试验均设有不施磷肥(P0)、单施化学磷肥(P)、化肥配施秸秆(P+S)、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P+M)5个处理,施磷方式和施磷量不同.分析了土壤有效磷、作物产量、有机质、pH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土壤磷盈亏、磷肥利用率的关系,用冗余分析得出每100 kg/hm2磷盈余下土壤有效磷变量(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P0处理土壤磷亏缺为-357.73~-28.21 kg/hm2,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下降,下降速率为0.14 mg/(kg·year),此处理下作物产量较低,小麦低于2000 kg/hm2,玉米低于400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P,P+S,M,P+M)土壤磷表现为盈余,21年连续施肥磷总盈余为23.65~860.93 kg/hm2,磷盈余量顺序为P+M>P>P+S>M.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上升,年平均上升速率为P+M[4.85 mg/(kg·year)]>M[1.87 mg/(kg·year)]>P+S[0.65 mg/(kg·year)]>P[0.63 mg/(kg·year)].施用磷肥的小麦产量为3399~788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为4186~9176 kg/hm2,以P+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P处理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方程模拟(P<0.01),小麦和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增加,在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达到22.47和20.68 mg/kg后不再增加.小麦P+S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17%;玉米以M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45%.小麦和玉米磷肥利用率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而上升,以P+S处理上升最快,P+M处理上升最慢.5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盈亏均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土壤每亏缺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下降0.90 mg/kg;每盈余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量为M(22.10 mg/kg)>P+M(10.60 mg/kg)>P+S(3.90 mg/kg)>P(2.60 mg/kg).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能解释土壤有效磷效率变异的85.0%,是土壤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碱性土壤上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提高作物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是提升土壤累积磷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土壤有效磷效率较高.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潮土有效磷含量较高,容易造成磷在土壤中的淋洗和固定,需减少磷肥总施用量并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比例,从而达到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碱性土 作物产量 磷肥利用率 有效磷效率 有机质 磷盈亏


晋南牛固醇结合原件蛋白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固醇结合原件蛋白1(SREBP1)基因的表达及其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以及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本试验选用相同饲养条件下晋南牛12头,屠宰后测定屠宰性状、背最长肌IMF含量、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及心脏、脾脏、肾脏、肝脏、背最长肌(LP)、皮下脂肪(SF)、腹腔脂肪(AF)、胸腔脂肪(CF)中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根据IMF含量分为高肌内脂肪组(HIF组)和低肌内脂肪组(LIF组),比较2组LP、SF、AF、CF中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与IMF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IF组胴体重、屠宰率均显著高于HIF组(P<0.05);HIF组IMF含量为12.30%,显著高于LIF组(P<0.05);LIF组的LP剪切力显著高于HIF组(P<0.05).HIF组的LP中总脂肪酸(TFA)含量为9.698%,显著高于LIF组(P<0.05).SREBP1基因在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LP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在肾脏、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次之;HIF组SREBP1基因在LP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LIF组(P<0.01),在AF和CF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LIF组(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种质资源有机酸组分及含量特征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揭示枣种质资源果实各有机酸组分的含量特征及不同含量种质的分布情况,为枣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国家枣种质资源圃保存的219份枣种质脆熟期果实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枣果实中的酒石酸、奎宁酸、苹果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富马酸7种水溶性有机酸组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表明:枣果实中总酸含量为8298.20~33098.94 μg·g-1,平均值15847.51 μg· g-1,含量最高的是'伏脆蜜',含量最低的是'蒲城圆梨枣';枣果中的有机酸以苹果酸含量最高,占总酸的47.27%,其次是奎宁酸占总酸的33.38%,柠檬酸占总酸的11.87%,这3种酸占总有机酸的93.45%;所测90.41%的种质都属于苹果酸优势型,其余9.58%为奎宁酸优势型;正态性检验发现枣种质的总酸、苹果酸、柠檬酸和乙酸符合正态分布,酒石酸、奎宁酸、琥珀酸和富马酸不符合正态分布;相关性分析发现,总酸与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富马酸、琥珀酸5种有机酸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奎宁酸与苹果酸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3种主要有机酸进行聚类分析,可把219份种质分为5个类群,第一类群和第三类群属低酸型种质共139份,第三类群柠檬酸含量是第一类群的2倍多.总酸含量中等的第二类群包括69份种质,第四类包括苹果酸优势型高酸种质4份,第五类包括奎宁酸优势型的高酸种质7份.研究明确枣种质资源果实的主要有机酸组分,总酸和各组分的含量范围以及不同含量种质的分布情况,筛选出一批苹果酸优势型和奎宁酸优势型的高酸种质.
关键词: 枣;种质资源;有机酸组分;分析


基于转录组测序枣胚发育过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枣胚发育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中度可育枣品种‘冷白玉’四个发育时期(原胚,小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的幼胚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35 743 080条高质量Reads,Q30>92.88%。样品间共筛选出2 33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9个差异表达基因是所有样品组合共有的。原胚与小球形胚的幼胚(L2 vs L3)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DEG)基因数(867)明显多于其他组合,小球形胚与鱼雷形胚(L3 vs L5)间的DEG基因数(503)明显多于原胚与心形胚(L2 vs L4)间的DEG基因数(498)。GO富集分析显示,四个发育时期的DEG主要共同富集到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过程等GO条目。KEGG富集分析发现,四个时期的DEGs主要共同富集到次生代谢合成、代谢过程、植物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参与了苯丙氨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氰氨基酸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质等代谢途径。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的‘冷白玉’枣幼胚差异基因表达状况,为寻找枣胚发育的相关基因提供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