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6条记录
不同粗饲料组合对晋南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研究

草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WCS)、小麦秸秆(WS)和苜蓿青贮(AS)不同组合比例对晋南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筛选不同饲料组合应用的最适比例。将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苜蓿青贮以不同比例组合(80∶10∶10,70∶10∶20,70∶20∶10,60∶10∶30,60∶20∶10,60∶30∶10,50∶10∶40,50∶20∶30,50∶30∶20,50∶40∶10,0∶100∶0,100∶0∶0,0∶0∶1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降解率(IVDMD)、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值(MFAEI)。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的组合比例对GP的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增加,GP逐渐增加。各组体外发酵液pH保持为6.68~6.89(P<0.01)。NH3-N的变化范围为14.31~26.01mg·100 mL-1(P<0.01)。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一定时,IVDMD随着苜蓿青贮比例增加而增加。不同比例组合的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体外发酵液中VF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60∶30∶10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丙酸浓度也为最高(13.99 mmol·L-1)。各比例组合乙酸/丙酸在2.76~3.2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合的综合组合效应值均为正组合效应,70∶20∶10综合组合效应值(0.9343)最高。由此可见,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比例为70∶20∶10时,组合效应最佳。

关键词: 全株玉米青贮 小麦秸秆 苜蓿青贮 组合效应 体外产气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硒对'晋苦荞5号'光合特性、籽粒硒积累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叶面喷施的手段研究了不同喷施时期和不同喷施浓度硒对‘晋苦荞5号’光合特性、籽粒硒积累、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显著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硒则抑制其生长。当硒浓度≤1 mg·L-1时,随硒浓度的增加,除籽粒总黄酮外的各项指标均显著提高,并以0.5 mg·L-1的浓度为最佳,同T0相比,T0.5处理SPAD值可提高1.9%~2.2%;净光合速率提高3.2%~5.0%;干物质积累提高1.2%~2.0%;籽粒硒含量可提高1.5~17.7倍;蛋白质含量可提高1.1%~1.6%;脂肪含量可提高2.5%~2.6%;籽粒总黄酮含量则降低2.2%~4.5%;籽粒千粒重可提高3.0%~3.7%;产量可提高9.9%~12.4%。总之,叶面喷施硒可明显提高‘晋苦荞5号’植株光合作用、籽粒硒含量,明显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但不利于籽粒总黄酮的积累,其中以现蕾期喷施0.5 mg·L-1的硒为最佳。

关键词: 荞麦 籽粒硒积累 光合特性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类功能助剂对酥梨的安全性及其对重要害虫防效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3类不同功能助剂在酥梨园的安全使用技术及其对梨园重要害虫防效的影响,在田间梨树不同发育期,调查3类、共6种功能助剂对果实和叶片的药害率;调查3种安全助剂与4种农药混配后对梨小食心虫和梨木虱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功能助剂对梨果药害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5 d幼果、45 d小果和75 d膨大期果实;6种助剂对叶片均安全。在较低温度下施药可显著降低功能助剂对梨果的药害率。6种助剂对果实药害率从高到低依次为NF100、Silwet 408、GY-Tmax、GY-T1602、 GY-T12和迈道。迈道、GY-T12显著提高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和5%阿维菌素微乳剂对梨木虱的防效,GY-T1602显著提高了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0%呋虫胺可溶粒剂的对梨木虱的防效;迈道、GY-T12和GY-T1602显著提高了5%阿维菌素微乳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该结果为功能助剂在酥梨园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功能助剂 酥梨园 梨木虱 梨小食心虫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2018-2019年,在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近免疫品种晋麦104号与感病品种晋麦86号进行了间作和混种防控白粉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感品种间作、混种可以降低感病品种晋麦86号对白粉病的严重度。与单作区相比,间作区感病品种的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降低率分别为8.35%、24.69%、20.11%,其中倒二叶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抗、感品种间作对感病品种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白粉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34.14%、44.79%、32.97%。抗感品种按抗∶感比1∶1、2∶1、1∶2(m∶m)混种较单作感病品种(0∶1),均降低了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最终相对防效分别为30.25%~74.49%、41.96%~64.67%、36.39%~53.69%。其中倒二叶的相对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抗、感混种比例2∶1较1∶2均降低了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小麦白粉病 间作 混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SSR标记筛选及优异种质鉴定

大豆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抗胞囊线虫的表型鉴定工作量较大,鉴定结果易受环境影响,是抗源筛选和抗病品种选育的限制因素之一。不受时间、环境限制的分子标记鉴定为抗病鉴定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准确简单的鉴定方法。为筛选可用于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分子标记引物,本研究采用基因型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193份大豆资源的大豆胞囊线豆抗性。以部分高抗大豆资源和高感资源为材料,对1 000对SSR引物进行初筛,用初筛获得的引物扩增193份抗、感大豆资源,筛选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SCN 4)SSR标记引物,用于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4个与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相关的SSR标记,分别为Satt400、Satt680、Satt533和Satt504。Satt400、Satt680、Satt533和Satt504对感病资源的检出率均为100%,对抗病资源的检出率分别为70.58%、63.15%、92.3%和57.14%。结合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4个标记组合鉴定可提高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选择效率,达100%。经人工接种鉴定,从193份资源中筛选出12份抗病资源,其中10份资源为高抗,2份资源为中抗。这12份抗源的4个SSR标记带型均为抗病带型,其余感病和高感资源的4个SSR标记带型则至少有一个为感病带型。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评价抗感特性的标准为被1个或1个以上的感病带型检出的资源为感病资源,当4个标记均为抗病带型,该资源为抗病资源。利用该引物组合对山西省种质库提供的100份资源进行鉴定。筛选出4份抗源,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黑豆、小颗黑和晋1265(茶)3份资源抗性级别为高抗,大黑豆抗性级别为中抗。因此,该引物组合可有效辅助鉴定大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 SSR标记 抗病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阔世玛对谷子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及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阔世玛(Sigma Broad)对谷子幼苗叶片光合特性和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以张杂谷5号和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施药后7 d测定不同浓度(0、7.5、15.0、30.0、60.0 mg·L~(-1))的3.6%阔世玛水分散粒剂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关键酶活性和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活性、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活性以及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着阔世玛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阔世玛浓度高于15 mg·L~(-1)时均与CK差异显著;而2个品种的苹果酸酶(NAD-ME)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以及可溶性物质含量均随着阔世玛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AD-ME活性、还原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阔世玛浓度为15 mg·L~(-1)时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阔世玛处理会降低光系统反应中心的活性及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关键酶PEPC、NADP-MDH和PPDK的活性,导致叶片Pn降低,影响Rubisco和NAD-ME的活性以及糖的代谢。本研究明确了阔世玛影响谷子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为阔世玛在谷子田间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除草剂 阔世玛 谷子 光合特性 可溶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白玉'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与胚败育的关系

林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内源激素在促进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冷白玉'枣4个重要发育阶段胚胎和果肉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4)、顺式脱落酸(c ABA)和反式脱落酸(t ABA)的动态变化,探究枣胚败育与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相互关系,为阐明枣胚败育机理提供证据,为败育胚的挽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处于原胚、小球形胚、球形胚、鱼雷形胚4个时期的'冷白玉'枣为试材,监测幼果和幼胚发育状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枣果发育过程中正常胚、败育胚、胚正常果肉、胚败育果肉中IAA、GA4、c ABA、t ABA 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1)胚中IAA的含量显著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IAA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在败育胚中IA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胚正常果肉中IAA含量变化呈倒V字形,而胚败育果肉中呈正V字形.2)胚中GA4的含量明显低于果肉,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正常胚中GA4含量低于败育胚.胚发育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GA4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 c ABA在果肉和胚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在正常胚中,c ABA含量大于果肉中的含量;败育胚中,c ABA含量小于果肉中的含量.4)胚中t ABA的含量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t ABA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败育胚中t ABA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后期高于正常胚.在果肉中,胚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的t ABA含量均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5)胚中低水平的GA4且较高水平的IAA,及后期低含量的t ABA、c ABA和较高的IAA/GA4比值有利于幼胚的正常发育.胚中IAA下降和t ABA增加及(GA4+IAA)/ABA比值下降是导致胚败育的重要因素.[结论]在枣幼胚发育前期,需要较高的生长类激素促进生长,而在发育后期胚中t ABA含量的增加可引起胚败育.

关键词: 胚败育 内源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扦插苗水分代谢和碳平衡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水分平衡和碳平衡在葡萄扦插成苗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生长素浓度对葡萄扦插苗水分代谢和碳平衡的影响.[方法]设置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和对照(IAA 0mg·kg-1+IBA 0 mg·kg-1)处理插穗,测定成苗过程中的生长情况、水势、茎导水损失率(PLC)和最大导水率、叶片光合作用、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NSC)浓度等指标.[结果]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苗木生长情况好于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和对照.葡萄在扦插成苗过程中,凌晨水势无显著变化,正午水势呈降低趋势,在7月,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的正午水势显著低于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也略低于对照,但6月不同处理间在正午水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导水损失率(PLC)在扦插成苗过程中不断增大,由原来的约20%增加到接近50%,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的正午PLC在3个处理中最大.最大导水率除末期(7月)有少量上升外,其余时间均不断降低.扦插成苗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为前期不断下降,末期持平或略有上升,下降程度接近65%.IAA 250 mg·kg-1+IBA 250 mg·kg-1处理苗木正午水势更低,PLC更大,NSC浓度前期下降更快,末期浓度高于IAA 750 mg·kg-1+IBA 750 mg·kg-1处理和对照.[结论]葡萄扦插成苗过程中未受到水分输导障碍的胁迫,但受到一定程度的碳失衡影响.合适的生长素浓度能够促进苗木生长,降低胁迫程度.

关键词: 葡萄 扦插 水力结构 碳平衡 生长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堆肥提取液的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堆肥提取液是腐熟的有机物料经水浸提后得到的一种高效的液体肥料,是一种农畜废弃物再利用的良好产物,不仅对植物有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而且能大大降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首先介绍了堆肥提取液的成分与基本性质,之后从防治植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产量、改善土壤性状3个方面论述了堆肥提取液的高效利用,最后指出了堆肥提取液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堆肥提取液 植物 土壤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利用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质资源,了解不同生态区的冬小麦地方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551份山西省冬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6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比2个冬麦区的小麦23个性状发现:芒形、幼苗习性、粒质和穗长4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比其他性状高,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南部中熟麦区的芒形、抗倒伏性、穗长和小穗着生密度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茎粗和整齐度多样性指数偏低;中部晚熟麦区的芒形、幼苗习性、穗长和千粒重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较高,株高、小穗着生密度、整齐度和叶姿多样指数偏低。根据材料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经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Ⅳ类群属于矮杆、穗粒数多和千粒重高的丰产亲本材料。7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78%,第一主成分反映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数,第二主成分反映小穗着生密度,第三主成分反映千粒重。本研究对深入探索山西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的亲本材料。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