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典型黄土残塬沟壑区啮齿动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典型黄土残塬沟壑区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于1990—2020年对山西省隰县林草区、沟底作物区、塬面作物区和塬面果园区4种不同样区的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时间段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和空间生态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隰县啮齿动物整体密度呈高—低—高的趋势,由1990—1994年的12.71%逐步下降到2005—2009年的3.39%,之后又上升至2015—2020年的7.83%;作物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与林草区、塬面果园区的多样性特征有显著差异,而沟底作物区和塬面作物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无显著差异;不同啮齿动物间的Pianka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显示啮齿动物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生境类型会影响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格局,而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其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黄土残塬沟壑区 啮齿动物群落 分布格局 时空动态 物种多样性


不同农业废弃物复合基质对西瓜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农业废弃物复合基质及其利用次数对西瓜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将玉米秸秆堆肥、杏鲍菇菇渣堆肥、草炭、珍珠岩和蛭石按不同体积比配制成2种配方基质:T1处理(3∶1∶2∶3∶1)和T2处理(3∶0∶3∶3∶1),以V草炭∶V珍珠岩∶V蛭石=6∶3∶1为对照(CK),连续2 a测定并分析西瓜植株的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筛选适合西瓜生长的基质配方及其最佳利用次数。结果表明,农业废弃物替代部分草炭可以提高复合基质的容重、pH值和EC值,降低其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T1和T2处理的pH值和EC值极显著高于CK,T1处理的总孔隙度和持水孔隙度极显著低于T2处理和CK(P<0.01)。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极显著高于T1处理(P<0.01),并显著高于CK(P<0.05)。基质利用1次时,T1和T2处理西瓜的蒸腾速率(Tr)显著低于CK(P<0.05);基质利用2次时,T1和T2处理的Tr变化趋势不一致,但与CK间无显著差异;同时,T1处理的气孔导度(Gs)低于CK。基质利用次数对西瓜植株的Tr和胞间CO2浓度(Ci)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农业废弃物复合基质提高了西瓜的单瓜质量和产量,T2处理显著高于T1处理(P<0.05),T1处理与CK间无显著差异。基质利用1次时,T1和T2处理西瓜的纵径,中心可溶性固形物、边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而可溶性蛋白和有机酸含量均低于CK。基质利用2次时,不同处理西瓜的果实形态和营养成分含量有不同的变化,T1处理的效果优于T2处理。除西瓜的瓜皮厚度外,不同农业废弃物复合基质的利用次数对西瓜的果实形态和营养成分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同一基质中,利用1次基质栽培西瓜的Pn、Tr、Ci、单瓜质量和产量均优于利用2次。综合评价西瓜的各项指标,T2处理及基质利用1次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复合基质 利用次数 西瓜 光合特性 品质


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对大豆不育系授粉效果的比较
《大豆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和产量,需要选择适合大豆不育系传粉的蜜蜂种类,本研究采用意大利蜜蜂(意蜂)和中华蜜蜂(中蜂)对2个大豆不育系H3A和24A进行授粉试验,利用样方内计数和摄像的方法,统计访花蜜蜂数量和单花访问时间,采用常规考种统计授粉后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和百粒重等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并调查了 4个处理的访花情况,系统比较了两种蜜蜂对大豆不育系授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访花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呈双高峰,两高峰均分布在10:00-14:00.对于不育系H3A和24A,意蜂的单花访问时间均短于中蜂的单花访问时间.访问24A的中蜂和意蜂数量少于对H3A的访问数量.对于不育系24A,访花的意蜂数量显著高于访花中蜂数量(P<0.01).4个处理授粉后的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结果均呈现出同一趋势,即Aml-24A最高,之后依次为Aml-H3A、Acc-24A和Acc-H3A;同一不育系,意蜂授粉后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中蜂(P<0.05);意蜂授粉后的H3A和24A的单株产量分别是对应中蜂授粉后的1.26和1.51倍.不同蜂种授粉后24A的百粒重均显著高于H3A(P<0.01).综合可见,在有限区域内,意蜂和中蜂均能完成大豆授粉,授粉效果意蜂优于中蜂.
关键词: 大豆不育系;蜂种;访花蜜蜂数量;访花时间;产量性状


山西省北部地区玉米化肥施用现状-基于应县大黄巍乡玉米种植户施肥状况调研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系统分析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玉米种植户化肥投入现状发现,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为10.3 t/hm2,平均施肥总量为465 kg/hm2,氮、磷、钾肥的用量分别为262、123、84 kg/hm2,氮、磷、钾偏生产力分别为42、69、135 kg/kg。基于土壤养分测试,该地区推荐的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25、90、45 kg/hm2。与推荐施肥量相比,氮、磷、钾肥施用过量农户的比例分别为75%、81%和93%。过量的养分投入并没有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DNA去甲基化参与提高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生理机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来自不同育种环境的10份白菜型冬油菜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分析其抗寒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不同浓度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C处理,分析DNA去甲基化对白菜型冬油菜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低温胁迫下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其半致死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材料2018-FJT、DT-7、DT-9与MXW-1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4℃、-15.98℃、-15.63℃、-15.04℃;材料CT-2360、CT-2380、CT-2400、CT-2420、CT-2440、CT-2460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32℃、-11.6℃、-11.42℃、-11.44℃、-12.97℃、-13.28℃。依据半致死温度,10个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FJT>DT-7>DT-9>MXW-1>CT-2460>CT-2400>CT-2380>CT-2420>CT-2440>CT-2360。抗寒性的形成与育成环境的纬度和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选择抗寒性及产地不同的4个材料CT-2360、MXW-1、2018-FJT、DT-7进行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 000μmol·L-1 5-azaC处理能显著抑制幼苗的根生长,4个材料的根长较对照减少93.14%~95.06%;低温下5-azaC处理对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以及强抗寒性材料DT-7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最显著(P<0.05);低温处理过程中,4个材料的SOD、POD、CAT活性均上升,以低温处理5d最显著(P<0.05),其中2018-FJT的SOD活性增幅最高,为45.85%,DT-7的POD活性增幅最大,为460%,CT-2360的CAT活性增幅最显著,为321.02%。HPLC分析发现常温下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的甲基化水平为77.48%,高于其他3个抗寒性强的材料;经过5-azaC处理后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证明抗寒能力受DNA去甲基化的调控。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抗寒性 育种选择 5-azaC 低温胁迫 DNA甲基化 生理机制


玉米半乳糖代谢相关酶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升高,玉米的生长发育在部分地区常遭受高温胁迫危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玉米半乳糖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又与高温胁迫相关。为了了解玉米半乳糖代谢通路中相关的酶基因的结构及表达信息,在高温胁迫条件下,以具有不同耐受高温胁迫能力的两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花粉细胞中与半乳糖代谢相关基因的结构及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4个与玉米半乳糖代谢相关的基因,包括2个ATP依赖的6-磷酸果糖激酶基因(zm-zx-pfk1和zm-zx-pfk2)、1个半乳糖异构酶基因(zm-zx-gm)和1个己糖激酶基因(zm-zx-hxk)。这4个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2 555 bp、2 775 bp、1 380 bp和2 256 bp,编码蛋白分别含有348、288、370个和407个氨基酸,并进一步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功能位点及结构作了分析;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基因在两个玉米花粉细胞中呈现差异表达,以高温敏感材料先玉335为对照,在处理材料中地88中,zm-zx-pfk1基因上调表达,差异倍数高达26.19倍,zm-zx-pfk2、zm-zx-gm和zm-zx-hxk三个基因下调表达,差异倍数分别为2.86,3.94倍和2.64倍;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这4个基因的表达产物都参与了半乳糖代谢,zm-zx-gm基因编码的酶催化D-半乳糖转化为α-D-半乳糖;zm-zx-pfk1和zm-zx-pfk2基因编码的酶催化D-塔格糖-6磷酸转化为D-塔格糖-1,6-二磷酸;zm-zx-hxk基因编码的酶催化α-D-葡萄糖(α-D-Glucose)转化为α-D-葡萄糖-6-磷酸(α-D-Glucose-6 P)。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69连锁标记在育种中的应用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为促进抗条锈病基因Yr69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利用8个与Yr69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推广品种长4738与Yr69的载体品系CH7086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进行检测,利用小麦条锈菌CYR32、CYR33、CYR34混合小种(1∶1∶1)接种F2∶3家系进行抗病性鉴定,并评价Yr69连锁标记在育种中应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4个共显性标记Xgwm636、Xgwm210、Xwmc382和X2AS33对Yr69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其检测准确率随着分子标记与 目标基因遗传距离的减小而提高.其中,X2AS33的检测准确率高达96.7%,是分子辅助育种中检测Yr69的较理想连锁标记.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Yr69;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


烟嘧磺隆残留对下茬作物高粱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农药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除草剂烟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对后茬高粱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明确高粱耐烟嘧磺隆的最高限量。[方法]通过大田试验,以后茬作物高粱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壤残留浓度下高粱的出苗率、株高、叶绿素、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烟嘧磺隆田间残留抑制了高粱的出苗率、株高;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使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其中SOD活性降低,POD活性升高;增加了丙二醛含量;降低了高粱成穗率、千粒重及产量;不同高粱品种相比,晋杂22号高粱较晋糯3号耐烟嘧磺隆残留能力较强。就施用剂量来说,15 g a.i./hm2基本不影响高粱的出苗生长及产量,而30 g a.i./hm2高粱产量则大幅下降。[结论]高粱耐烟嘧磺隆的最高限量为30 g a.i./hm2。


低温胁迫对普通和高油酸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油酸花生以其营养价值高和耐储藏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喜爱。近年来,随着高油酸花生品种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高油酸花生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发芽期耐寒性成为关注热点。为探究花生种子的油酸含量与其萌发期耐寒性的相关性,本研究调查6组不同遗传背景的花生品种及其高油酸回交后代品系(BC4F8)在低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发现,在低温胁迫下花生的萌发期耐寒性与其油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在泉花551高油酸后代品系(Quanhua551-HO)低温发芽率显著低于其普通油酸含量亲本(Quanhua551-NO)的组合中,追踪分析8种主要脂肪酸在低温胁迫萌发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发现,在低温胁迫下Quanhua551-NO中油酸含量显著减少且亚油酸含量显著增加,而Quanhua 551-HO中也表现出了油酸含量减少、亚油酸含量增加的趋势,但是未达到显著水平。进而分析上述2种材料中低温胁迫下各脂肪酸脱氢酶(fattyaciddesaturase2,FAD2)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Quanhua551-NO中AhFAD2-1A/B受低温诱导显著上调表达,而AhFAD2-4A/B显著下调表达;在Quanhua551-HO中AhFAD2-4A/B受低温诱导持续显著上调表达,而AhFAD2-1A/B显著下调表达,推测由于高油酸花生中AhFAD2-1A/B编码蛋白失活, AhFAD2-4A/B在低温诱导下高量表达,部分弥补了AhFAD2-1A/B缺失的功能。综上所述,花生种子中油酸含量并不是决定其萌发期耐寒性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高油酸花生 低温胁迫 发芽率 脂肪酸脱氢酶(FAD2)


黄土高原淋溶土黏粒、氧化铁与颜色的关系及发生学解释 -以山西土系调查的31个黏化层为例
《土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土高原山西省14个淋溶土剖面的31个偏红的黏化层(Bt)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全铁、游离氧化铁、无定形态氧化铁的含量与土壤颜色参数、黏粒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Bt的黏粒含量与氧化铁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颜色的红度与全铁、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游离氧化铁是最直接的土壤红色"染色剂";其他色调、明度与彩度等颜色参数与土壤全铁、游离氧化铁含量之间亦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也间接说明了黏粒含量与土壤颜色具有一定相关性.野外观测发现,某些黏化层结构体表面颜色较结构体内基质颜色更红,证实了在土壤结构体表面氧化铁随着黏粒在土壤空隙中的迁移淀积.黄土高原淋溶土偏红的黏化层多是来自由于土壤侵蚀而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第三纪保德红土和第四纪红黏土,其黏粒含量、土壤颜色等指标均表明第三纪的古气候条件较第四纪更为湿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