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种不同品种苦荞的易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品种的苦荞易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析,5种不同品种的苦荞共检测到烷烃类、烯烃类、酯类、醛类、醇类、含N物质及其他7类挥发性化合物。5种苦荞共有14种共同组分,包括9种烷烃化合物(2,2,4,6,6-五甲基庚烷、十一烷、十二烷、十三烷、2,9-二甲基十一烷、3-亚甲基十三烷、十四烷、壬基环戊烷、正十五烷)以及5种烯烃类化合物(乙基苯、萘、1-十二烯、1-十三烯、2E-十四烯);不同品种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醇类、醛类以及酯类化合物,醇类及酯类化合物一般具有花香和果香,醛类化合物有脂肪香味,这些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综合气味,从而使不同品种的苦荞呈现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质联用(GC-MS) 苦荞 易挥发性成分


柠檬酸对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柠檬酸对生长肉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抗氧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断奶伊拉肉兔3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兔.试验设2个对照组,对照1组为空白对照组,对照2组为抗生素对照组(恩拉霉素20 g/t+金霉素300 g/t),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含0.5%(Ⅰ组)、1.0%(Ⅱ组)、1.5%(Ⅲ组)柠檬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22 d.结果表明:1)Ⅰ组与对照2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5),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Ⅲ组平均日增重与Ⅰ组、2个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Ⅰ组料重比和对照2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1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柠檬酸对试验兔平均日采食量、腹泻率和死亡率均影响不显著(P>0.05),腹泻率以Ⅱ组、Ⅲ组最低;死亡率以对照2组和Ⅲ组最低.2)添加柠檬酸后,各试验组粗蛋白质、粗灰分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各试验组能量、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与对照1组差异不显著(P>0.05).3)添加柠檬酸对试验兔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4)各组间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与Ⅰ组、Ⅱ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所测指标,生长肉兔饲粮中适宜的柠檬酸添加水平为1.5%.
关键词: 生长肉兔 柠檬酸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血清抗氧化指标


西北地区芝麻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与通径分析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西北地区芝麻种质资源各个性状间的内在联系,准确评价各性状在产量构成中的重要性,对88份西北地区芝麻种质资源的株高、始蒴高度、空稍尖长、果轴长、每蒴粒数、单株蒴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8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0.16%~78.99%,参试芝麻种质资源类型丰富;株高、果轴长、单株蒴果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单株蒴果数>千粒重>果轴长>株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直接效应大小排序为单株蒴果数>千粒重>每蒴粒数.因此,在西北地区选育高产芝麻品种,应重视单株蒴果数、千粒重、每蒴粒数3个性状,同时兼顾株高、果轴长等性状.


甜荞米中叶绿素、总酚、PPO与褐变的关系
《中国粮油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鲜的甜荞米呈浅绿色,储藏过程中,颜色逐渐从浅绿色变为红褐色,发生褐变,导致品质降低,商品价值降低.以新鲜甜荞米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褐变机理.结果表明:储藏期间,色差值ΔE*升高,其色度值ΔL*降低,Δa*升高,Δb*无明显变化;甜荞米褐变是多因素多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叶绿素、酚和PPO均对甜荞米褐变有不同程度影响:叶绿素最大,酚次之,PPO最小.其中,叶绿素与色度值相关性显著,叶绿素a与ΔE*、ΔL*和Δa*的相关性均大于叶绿素b;酚含量低(通荞2号)、中(赤甜1号)、高(品甜2号)3个荞麦米品种,总酚含量与色差值ΔE*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949*和-0.962**,品甜2号的褐变程度最高,褐变速率最快;PPO活性随储藏时间先增加后减少.


谷子WRKY转录因子对白发病菌胁迫的响应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白发病是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可严重影响谷子的产量和品质。WRKY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抗病,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为了探究谷子WRKY转录因子对白发病菌胁迫的响应,进而发掘谷子特有的抗病基因并为以后的抗病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感病品种‘晋谷21’为试材,基于前期对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筛选出8个与谷子白发病相关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这8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特征,基因序列及所在染色体位置,基因组结构模式启动子序列元件,与白发病菌相关的调控元件以及表达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8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中5个基因分布在5号染色体上,在受白发病菌胁迫后其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的组成和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8个基因的蛋白大小是202~44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基因Seita.8G123100,Seita.5G261700的亲缘关系较近,并且受侵染后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发现8个基因中5个基因在受到病原菌侵染时其表达水平高于其正常状态下的基因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谷子抗病的重要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后续筛选谷子抗病基因及谷子抗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生物修复剂TF3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生态科学 》 2020 CSCD
摘要:为研究生物修复剂TF3(0.5 g·kg~(-1)肠杆菌干菌体+20 g·kg~(-1)生物炭+20 g·kg~(-1)有机肥)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选取5种铅浓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施用修复剂TF3后,铅在油菜体内的富集、转运,以及土壤有效态铅、酶活性、微生物的响应。结果表明:TF3能够促进油菜生长、显著降低油菜地上部、地下部铅含量。与CK组相比, TF3组油菜地上部、地下部及总富集系数分别降低20.12%—71.91%、37.75%—60.13%、22.45%—68.77%。TF3组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铅含量,降低23.10%—39.84%。添加TF3,土壤四种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真菌、放线菌、细菌分别较CK组增加11.76%—40.00%、6.45%—25.61%、120.20%—290.24%。研究表明, TF3降低了污染土壤铅对油菜的胁迫作用,可以作为修复铅污染的一种有效生物修复剂。


小冠开心形和细型主干形‘玉露香’梨光能截获与光合作用差异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冠开心形和细型主干形是黄土高原梨树生产中的主要树形模式。为阐述这两种树形对冠层光能截获和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以山西芮城县4年生的‘玉露香’梨为试材,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测定了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光合的光响应特性、荧光淬灭动力学特性以及光午休期间叶片的热耗散特性和光呼吸。结果表明:小冠开心形冠层不同方位和不同时刻截获的PAR均高于细型主干形,平均提高47.6%;与细型主干形相比,小冠开心形叶片光响应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p)与光饱和点LSP显著升高;光合碳同化过程的3个限制因子中,磷酸丙糖利用速率V_(tpu)对冠层光环境变化最敏感。正午强光胁迫下,小冠开心形叶片光呼吸速率P_r与总光合速率P_g的比例(P_r/P_g)比细型主干形叶片提高58.5%,NPQ中可恢复组分r(qE)提高了8.9%,而不可恢复组分r(qI)降低了75.0%。两种树形相比,小冠开心形梨树冠层可截获更多的光能,叶片的光合能力更强,强光胁迫时能够通过更高效的热耗散和光呼吸进行自我保护,可作为黄土高原产区梨树适宜树形。
关键词: 梨 树形 光能截获 光合能力 荧光淬灭动力学 热耗散 光呼吸


戊唑醇及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残留行为及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玉米及其秸秆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C18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0.0025~0.1 mg/L范围内,戊唑醇及吡唑醚菌酯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鲜食玉米及成熟玉米籽粒在0.01、0.1和1 mg/kg,青玉米秸秆在0.01、0.1和2 mg/kg,成熟玉米秸秆在0.02、0.2和6 mg/kg添加水平下,戊唑醇在玉米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在75%~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6.0%之间;吡唑醚菌酯在玉米及其秸秆中的添加回收率在76%~101%之间,RSD在2.1%~8.4%之间.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80 g/hm~2剂量施药3次,分别于末次施药后21和28 d采集的鲜食玉米及成熟玉米籽粒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0.01 mg/kg),也低于CAC、EU和EPA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一般人群戊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154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8.2%;一般人群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24.0%.因此,建议在玉米上使用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时,最高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180 g/hm~2,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为7 d,安全间隔期为21 d.
关键词: 戊唑醇 吡唑醚菌酯 玉米 残留 风险评估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生物炭对不同浇水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2015-2017年通过大田试验设置0(B0,CK),20(B20),40(B40),60(B60) t/hm~2共4个生物炭施用量和不浇水(W0)、浇越冬水(W1)2个浇水处理,研究了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比B0(CK)处理分别增加8.0%和8.2%;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B40和B60处理比B0(CK)分别增加7.4%,12.2%和8.0%,16.3%。不浇水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B60和B40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他处理;浇水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可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施用生物炭增加土壤贮水量、减少小麦生育期耗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浇水比不浇水增加容重降低幅度。不浇水条件下,生物炭明显提高返青期前土壤日平均温度,浇水使生物炭对土壤温度的作用相反。返青期后,不浇水条件下土壤日平均地温在各处理间差异不大,浇水条件下表现为日均地温较低时高,较高时低的现象。综合而言,适宜生物炭添加量可以增加旱区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