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和湿度对紫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紫甘薯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选择最佳贮藏条件。以‘紫罗兰’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7℃+75%RH(T1)、7℃+85%RH(T2)、7℃+95%RH(T3)、12℃+75%RH(T4)、12℃+85%RH(T5)、12℃+95%RH(T6)、16℃+75%RH(T7)、16℃+85%RH(T8)、16℃+95%RH(T9)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的紫甘薯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差异,考察不同储藏条件对紫甘薯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贮藏过程中,紫甘薯含水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比较发现,紫甘薯的含水量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随湿度增加而减慢;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淀粉含量的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减慢,随湿度增加而加快;花青素含量在12℃+85%RH条件下降较慢。综合考虑,12℃+85%RH是紫甘薯的最适贮藏条件,研究为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农杆菌介导高粱成熟胚遗传转化获得耐草甘膦植株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萌动的成熟胚作外植体进行基因转化,可有效提高高粱转基因材料选育的效率。为了建立并完善以高粱萌动种胚作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高粱材料Is-623为转化受体,质粒pM3301UbiSpCP4为外源基因供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并对转化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麦草畏(dicamba)诱导高粱萌动的成熟胚产生愈伤组织适宜浓度约为5 mg·L~(-1);农杆菌侵染时间为2 h时遗传转化效率较高;经筛选共获得301块抗性愈伤组织,75个转化事件,经PCR、Southern blotting杂交分析、CP4-EPSPS蛋白检测试纸条检测及田间草甘膦耐性鉴定,最终获得草甘膦耐性等级1级株系6株,耐性等级2级株系3株的转基因高粱株系。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以高粱萌动种胚作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体系,为高粱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苦荞突变体库构建与突变体中芦丁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苦荞是重要的小杂粮作物之一,营养物质丰富,是天然芦丁的重要来源。突破苦荞育种难题,创制苦荞新种质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面。本试验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构建了黑丰1号苦荞突变体库,明确了当EMS浓度为1.2%时,诱变效果较好。通过对M1突变株表型观察统计,共获得叶色、叶型、株型、粒型变异单株102株,突变率为3.85%;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1000株M3材料,获得高芦丁含量突变株系2个和低芦丁突变体株系5个;qRT-PCR对芦丁含量突变体株系中芦丁代谢关键酶基因(CHS、F3H、4CL、FLS、UFGT)进行表达量分析,发现不同株系中上述基因的表达量与芦丁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个别基因如FtFLS基因表达量在高芦丁含量突变体中达到对照的4.55倍。通过突变体的筛选丰富了苦荞基因资源,创新了苦荞新种质,也为苦荞芦丁代谢的分子基础研究提供了材料保证与技术支持。


基于扩散理论的华北春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过程分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机收籽粒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是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生理成熟后的籽粒含水率是决定机收质量的关键,受品种、密度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准确估算生理成熟后玉米籽粒含水率,进而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最终确定玉米收获时间和筛选适宜机收的品种,对玉米主产区华北的春玉米籽粒机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于2017年和2018年在河北省泊头、南大港、玉田和山西榆次进行了两年田间春玉米试验,每年设置7个共性品种,每个品种3个密度,对生理成熟后籽粒含水率、品种性状、气象和管理要素进行了监测,并利用基于扩散理论考虑空气温湿度的脱水模型对籽粒含水率进行了模拟,进而计算脱水曲线下的面积(AUDDC),用以筛选脱水优异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基于扩散理论的籽粒脱水模型对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含水率的模拟效果较好;年份、地点和品种对生理成熟时籽粒含水率(M_0)和水分扩散速率(k)具有显著影响,密度对脱水参数影响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灌浆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最高气温和灌水量对M_0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生理成熟后30 d内ET0和灌浆中后期降雨对k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全生育期降雨对k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品种性状中对M_0影响最大的为苞叶层数(正效应),对k影响最大的为叶片数(负效应)。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生理成熟后10d华北地区春玉米籽粒含水率可以下降到28%,籽粒含水率下降到25%的概率为50%。由模型计算得到各品种生理成熟后10 d内的AUDDC,与AUDDC平均值比较发现‘京农科728’‘张1453’‘华农887’‘广德5’和‘金科玉3306’为脱水表现优异的品种。
关键词: 华北春玉米 籽粒机收 生理成熟 籽粒含水率 籽粒脱水 扩散理论


WNT2在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究WNT2在绵羊卵泡颗粒细胞(GCs)中的表达及功能。本研究选取4~6月龄健康母羊20只,采集双侧卵巢,免疫组化技术检测WNT2蛋白在卵泡中的表达定位;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差异;siRNA沉默GCs中的Wnt2基因后,qRT-PCR技术检测Wnt2基因及参与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基因CTNNB1的相对表达量,并测定GCs凋亡情况。结果表明:1)WNT2蛋白在绵羊卵泡内膜细胞、颗粒细胞以及卵丘细胞内均有表达。2)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Wnt2 mRNA及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表达差异显著(P<0.05),且在大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卵泡颗粒细胞(P<0.05),中卵泡颗粒细胞内表达量显著高于小卵泡颗粒细胞(P<0.05)。3)基因沉默后,沉默组Wnt2和CTNNB1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无义序列siRNA组(NC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Wnt2基因沉默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综上表明,WNT2是通过WNT2/CTNNB1信号通路促进绵羊卵泡颗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
关键词: 绵羊 卵泡 颗粒细胞 WNT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糜子不同性状光周期敏感性的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用于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的性状指标,为开展糜子资源光周期敏感性鉴定及相关基因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盆栽遮光处理和2个不同光周期生态区大田种植,调查100份糜子试验材料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和千粒重8个主要性状的光周期反应特性,以8个性状数据值建立糜子各个性状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并利用2种方法综合评价糜子光周期敏感性。【结果】不同光周期处理糜子8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盆栽各个性状在长日照处理下的表现值显著高于短日照,大田定襄地区各个性状的表现值显著高于三亚地区。盆栽和大田种植模式下,地上鲜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均最高,千粒重的光周期相对敏感度最低。相关性分析发现,盆栽株高、主穗长、地上鲜重、旗叶叶面积、节数和叶片数与D值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达到显著正相关,抽穗期达不显著负相关;大田除千粒重与D值达不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都与D值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大田各个农艺性状与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简单相关系数排名前三依次是株高(0.867)、地上鲜重(0.811)和主穗长(0.784);盆栽依次是株高(0.787)、主穗长(0.687)和地上鲜重(0.677)。盆栽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48+0.012X_1+0.063X_2+0.0446X_3+0.053X_4+0.036X_5+0.016X_6+0.024X_7-0.011X_8;大田各个农艺性状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回归方程:Y=0.019+0.034X_1+0.094X_2+0.066X_3+0.080X_4+0.057X_5+0.028X_6+0.011X_7+0.139X_8;其中,X_1、X_2、X_3、X_4、X_5、X_6、X_7、X_8分别代表抽穗期、株高、主穗长、叶片数、节数、旗叶叶面积、地上鲜重和千粒重。回归和通径分析发现,盆栽和大田地上鲜重和株高对光周期敏感综合指标D的直接作用最大,分别为0.383、0.300和0.251、0.250,其次是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分别为0.295、0.276和0.238、0.249。综合光周期相对敏感度和光周期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D值比较分析,地上鲜重和株高光周期敏感性强,其次是主穗长和旗叶叶面积,千粒重和抽穗期光周期敏感性较弱。【结论】地上鲜重和株高可以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主要评价指标性状,旗叶叶面积和主穗长可以作为参考评价指标,千粒重和抽穗期不适合作为糜子光周期敏感性评价指标性状。


不同磷素水平对紫花苜蓿磷累积动态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晋北轻度盐碱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生产过程中磷素(Phosphorus,P)吸收规律,并探索适宜的施磷水平,本试验以苜蓿品种‘巨能2号’、‘3010’和‘WL366HQ’为材料,进行不同磷素水平(100,160,220,280 kg·hm~(-2))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苜蓿干物质累积、磷素累积量、繁殖器官磷素累积及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3个苜蓿品种的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磷素分配率、磷素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不一致,‘巨能2号’在盛花期的P_(10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0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最大,而在P_(22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220 kg·hm~(-2))表现出最高的磷素收获指数;‘3010’和‘WL366HQ’均在结荚期的P_(160)处理下(即施磷量为160 kg·hm~(-2))植株和繁殖器官的磷素累积量和磷素收获指数最大。综合分析认为,适宜施磷量可有效提高种子荚果数、结荚率和种子产量,在晋北地区较合理的施肥时期和适量为:‘巨能2号’宜在返青期施磷肥220 kg·hm~(-2);‘3010’和‘WL366HQ’宜在返青期施磷肥160 kg·hm~(-2)。


中国谷物真菌毒素污染研究现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物易受多种真菌毒素污染且消费量巨大,是人畜真菌毒素的主要摄入来源.本研究统计了2009年至今关于我国谷物中真菌毒素污染的研究报道,发现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水稻、小麦和玉米,而杂粮作物少之又少.其中,水稻受真菌毒素污染情况较轻;小麦主要受镰刀菌毒素污染,尤其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玉米则易感染多种真菌毒素.此外,小杂粮薏米、燕麦、谷子和高粱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明确谷物质量安全隐患,有效缓解谷物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重要杂粮作物中真菌毒素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全面的真菌毒素筛查方法,建设真菌毒素防控标准化体系,强化农民对真菌毒素防控的意识与技术.


苹果花药培养不定胚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苹果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小孢子的发生及雄核发育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细胞学观察,明确花粉培养不定胚形成的关键时期和类型,为苹果花药培养小孢子不定胚形成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嘎拉’苹果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并对接种培养后的花药进行了切片制作,系统观察了小孢子不定胚的发育过程。【结果】单核期花粉经均等分裂后形成两个对称的两核细胞,然后持续多次均等分裂后形成多细胞(核)结构,进一步分化发育成不定胚。【结论】为苹果花药所获植物的单倍体来源提供了直接证明,有关苹果雄核发育的机理研究还需要通过小孢子培养进一步研究。


苹果砧木对嫁接品种影响的研究进展
《西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正确选择和利用苹果砧木,促进苹果经济栽培获得成功,从砧木和接穗的亲和力研究、砧木对接穗生理效应的影响、砧木对树体生长结果的影响3个方面综述了苹果砧木对嫁接品种影响的研究现状.砧木和接穗嫁接亲和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嫁接后接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以及嫁接体成活生长情况等方面,目前从形态学和解剖学方面研究的更为深入,在基因、转录和蛋白组学水平上也有涉猎,但还不够深入.砧木通过影响嫁接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生长素氧化酶等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其一系列生理活动,影响内源激素的代谢水平,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以及嫁接品种光合能力等,进而影响嫁接品种的生长发育.目前对这种影响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今后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不同砧木对嫁接品种生理生化物质的产生、状态、运转及降解规律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应加强砧穗互作效应的研究,以帮助选择不同生态区的适宜砧穗组合,促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苹果 砧木 接穗品种 嫁接亲和力 生理效应 光合作用 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