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6条记录
黄淮海北片模拟增加和降低温度对麦田地温、水分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模拟增降温法研究了温度变化对麦田地温、土壤水分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在全生育期5 cm平均地温分别较常规麦田平均升高0.85℃和降低2.57℃,其中模拟增温麦田的增温效应以冬季>秋季>春季,模拟降温麦田的降温效应以春季>秋季>冬季;模拟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在全生育期5 cm土层的平均容积含水率分别较常规麦田降低3.76%、提高4.84%。对模拟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和常规麦田0-200 cm土层水分变化研究表明,模拟增温麦田和常规麦田(除成熟期外)各生育期的贮水量均低于模拟降温麦田;全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耗水量模拟增温麦田大于模拟降温麦田和常规麦田,其中0-100 cm土层耗水量占0-200 cm土层耗水量的比例模拟增温麦田(55.72%)和常规麦田(55.14%)均低于模拟降温麦田(63.45%),而100-200 cm土层耗水量占0-200 cm土层耗水量的比例模拟增温麦田(44.28%)和常规麦田(44.86%)麦田均高于模拟降温麦田(36.55%);水分利用效率模拟增温麦田低于常规麦田和模拟降温麦田。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地温 小麦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助剂在减量化防治苹果黄蚜中的应用研究

果树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减量化防治苹果黄蚜技术。【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从4种杀虫剂中筛选出毒力最高的药剂阿维菌素;测定了分别添加0.5%GY-T1602、0.1%NF-100和0.3%迈道3种助剂后,阿维菌素药液表面张力及在苹果叶片上的接触角变化,田间进行了防治效果对比。【结果】3种助剂均能显著降低5%阿维菌素乳油各浓度药液的表面张力,各浓度药液表面张力降低3.19~12.59 mN·m~(-1);添加3种助剂后5%阿维菌素乳油不同浓度药液在苹果叶片正面和背面接触角均显著降低,各浓度药液叶片正面和背面接触角分别降低达7.54°~31.40°、16.72°~47.70°;田间试验表明,5%阿维菌素乳油120 g·hm~(-2)处理分别添加3种助剂后,3~14 d防效为59.35%~97.08%,与150 g·hm~(-2)处理防效相当或显著高于150 g·hm~(-2)处理,但药量能减少20%。【结论】使用阿维菌素在田间防治苹果黄蚜时,推荐添加0.5%GYT1602或0.1%NF-100或0.3%迈道。

关键词: 苹果黄蚜 助剂 润湿性 减量化防治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小麦育成品种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及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山西省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特征,以山西省建国以来审定品种为材料,在系统获得抽穗期、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穗颈长、穗下节间、沟数、分蘖、旗叶面积、旗叶长、旗叶宽等17个农艺性状表型数据基础上,进行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及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育种过程中不同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其中穗颈长的变异系数最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低;随着品种选育时间变化,农艺性状也随之发生变化。株型方面,平均株高由110~120 cm降低到75~90 cm,整体株型得到明显改进,由高秆披叶变为矮杆直叶,受光状态显著改善;产量性状方面,分蘖数趋于稳定,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不断提高;小穗数和穗粒数与千粒重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穗粒数与小穗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山西省小麦发展历程中小穗数和穗粒数有协同提高趋势。关联分析发现33个SSR标记与农艺性状显著关联,单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5.6%~25.3%,这些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山西 小麦品种 农艺性状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和地膜覆盖下高粱高光谱特征及其与土壤呼吸的关系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准确估算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对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粱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添加和地膜覆盖处理下不同时期高粱的高光谱特征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定期测定,基于高光谱和土壤呼吸数据建立了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目的是为间接估算土壤呼吸提供方法。田间试验设对照(CK)、生物炭添加(B)、地膜覆盖(P)、生物炭添加+地膜覆盖(B+P)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地膜覆盖使土壤呼吸(R_s)显著增加(p<0.05),添加生物炭后R_s没有明显变化,生长季R_s的平均值大小依次为:9.43μmol/(m~2·s)(B+P)>8.88μmol/(m~2·s)(P)>7.35μmol/(m~2·s)(B)>6.68μmol/(m~2·s)(CK)。(2)不同生育期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表现为,拔节期B+P和P处理显著高于CK和B,但是抽穗期CK和B处理显著高于P和B+P,灌浆期和收获期4个处理之间没明显差异。(3)高粱冠层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特征参数及已有的植被指数均与R_s呈显著相关,最大的相关系数可达0.80以上。(4)综合考虑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验证精度,估算高粱土壤呼吸的最佳模型为:R_s=1 666.3R'_(747)+1.332[(R~2=0.69,p<0.01,RMSE=2.56μmol/(m~2·s)],其验证模型的R~2,RMSE,Slope分别为0.75,2.28μmol/(m~2·s),0.715 8。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区域农田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无损监测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物炭添加 地膜覆盖 土壤呼吸 高光谱估算 高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氨基乙酰丙酸对甜樱桃花器官低温胁迫伤害的缓解效应

西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樱桃品种'红玛瑙'(Prunus av ium L.'Hongmanao')为试材,研究低温胁迫(-2 ℃)下5-氨基乙酰丙酸(ALA)(25 、50 、75 、100 mg·L-1)处理对甜樱桃花柱和子房活性氧的产生、抗氧化剂含量及 AsA-GSH 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不同质量浓度ALA均可降低低温胁迫下甜樱桃花柱和子房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 O2)和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氧化型抗坏血酸(DH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使 AsA/DHA和GSH/GSSG比值升高,外施50 mg·L-1 ALA 处理效果最佳;25 、50 mg·L-1 ALA可提高低温胁迫下花柱和子房 AsA-GSH 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酶(DHA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外施50 mg·L-1 ALA提高酶活性最大;25 、50 、75 mg·L-1 ALA可提高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以75 mg·L-1 ALA提高的幅度最大.说明低温胁迫下喷施适量ALA可有效降低甜樱桃子房和花柱活性氧的积累,提高抗氧化剂含量和AsA-GSH 循环中相关酶的活性,减轻低温对甜樱桃花器官的氧化伤害.其中以 50 mg · L-1 ALA 作用效果最好,75 mg·L-1 ALA作用效果次之.该研究结果为明确ALA 缓解甜樱桃花器官低温伤害作用机制以及生产上花期低温伤害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5-氨基乙酰丙酸 甜樱桃 低温胁迫 缓解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本科主要农作物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拥有独立的核外基因组,编码与自身功能相关的部分基因,具有半自主性.叶绿体基因组(cpDNA)中含有大量功能基因,在物种鉴定及系统进化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逐步认可.禾本科是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比较集中的一个科,就禾本科主要作物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基因类型分布、RNA编辑以及禾本科主要作物叶绿体基因组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旨为下一步解析禾本科叶绿体基因组在物种的进化、遗传、系统发育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禾本科作物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组学 RNA编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两种树形叶片对光强和CO2浓度互作的光合响应及光抑制特性

园艺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山西省临猗县32年生的'长富2号'苹果树为试材,以传统郁闭的圆头大冠形为对照,改造后的开心形为处理,测定叶片光合作用在不同叶片表面CO2浓度(Cs)下的光响应和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下的CO2响应以及光抑制前后的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和热耗散NPQ变化.结果表明:与自然大气状态下Cs相比,Cs升高到2 000μmol·mol-1时,开心形和圆头大冠形的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分别提高151%和83.5%,光能利用范围分别提高45.8%和87.5%;Rubisco限制的最大羧化速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均随PAR增加而增大,且在1 500μmol·m-2·s-1的PAR下达到最大值.光抑制发生前(8:00-10:00)开心形的叶片Pn和Pr显著高于圆头大冠形,但NPQ无显著差异;光抑制期间(12:00-14:00)两种树形的叶片Pn均显著降低,Pr和NPQ中可恢复组分r(qE)均显著增强且开心形显著高于圆头大冠形;光抑制解除后(16:00-18:00)开心形叶片Pnmax上升42.6%而圆头大冠形无显著变化.综上,CO2浓度升高和PAR增加(饱和光强以下)对叶片光合有正互作效应;开心形树形叶片光合能力显著提高,光抑制时可通过更高效的光呼吸和热耗散自我保护,光抑制过后Pn明显恢复.

关键词: 苹果 树形 光合作用 光合有效辐射 CO2浓度 互作 光抑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丽格海棠的组培快繁技术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丽格海棠(Begoniaxhiemalis)'Barkos'品种嫩叶为试材,进行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的探讨.结果表明,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法是用0.05%NaClO浸泡10 min流水冲洗30 min,重复上述步骤2次后经HgCl2处理8 min.消毒外植体在培养基1/2MS+1 mg/L 6-BA+0.5 mg/L NAA中,能够迅速诱导出大量优质的不定芽.使用正交实验方法统计分析不定芽增殖培养条件,得到以不定芽数量和高度为指标的最优增殖培养基为1/2MS+1 mg/L6-BA+0.5 mg/LNAA+150 mg/L肌醇,以继代系数为指标的最优培养条件为1/2MS+0.5 mg/L 6-BA+0.5 mg/L NAA+150 mg/L肌醇.将高度达到3 cm 左右的幼苗转入1/2MS+0.5 mg/L NAA 培养基中生根率可达97.2%.

关键词: 丽格海棠(Begonia×hiemais) 组培快繁 正交实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农艺性状研究山西小麦地方品种的遗传代表性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农艺性状对小麦地方品种进行初级核心种质构建,为小麦地方品种利用研究提供代表性群体.构建方法采用遗传距离、系统聚类方法、取样比例和取样方法 4个层面相结合的方式,应用VD、MD、VR和CR对初级核心种质进行评价,经t值、符合率和主成分分析对初级核心种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构建方法为"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19.27%取样比例+马氏距离+中间距离法"的策略最佳,共有79份小麦地方品种入选初级核心种质.核心种质的评价参数VD、MD、VR和CR值分别为69.57%、0、133.93%和100.00%,初级核心种质和基础样本的总遗传多样性指数t值检验差异仅为0.07,初级核心种质和基础样本的最大值、均值、多样性指数和最小值符合率均值分别为92.96%、96.25%、90.24%和92.98%,初级核心种质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比基础样本提高了6.49%.初级核心种质构建符合构建评价标准,构建方法对保留基础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较适宜,能较好代表基础样本的表型变异特征.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农艺性状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审小麦新品种长6990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5—2016年度和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高稳系数、适应度、品种离优度等分析方法,对长6990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长6990具有旱作丰产性好、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是适宜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长6990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