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碳、氮、磷是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和保障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生态因子,其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动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分析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变异性和影响机制,对区域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东缘的三眼井小流域,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以及土壤碳氮磷的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变异性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SOC、TN和TP的平均值分别为3.97、0.83和0.6 g·kg-1,C∶N、C∶P、N∶P的平均值分别为4.73、6.02、1.26,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2)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对研究区土壤SOC、TN具有显著影响,林地和荒草地高于梯田和退耕地,梁上高于沟谷; TP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影响,梯田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C∶N、C∶P和N∶P的影响较为一致,表现为梯田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C∶N还受到坡度和地貌类型的显著影响,C∶P和N∶P还分别受到坡度和海拔的显著影响。(3)采用回归克里格法得到的预测图更能体现环境要素的作用,空间预测精度较高,土壤碳、氮、磷生态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因此,针对土壤碳、氮、磷生态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采取不同的有机旱作、平衡施肥及水土保持措施等,并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有助于改善研究区土壤碳、氮、磷的平衡状况。


谷子条纹叶突变体wsl2的鉴定及候选基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叶色突变体是探究叶绿体发育机制和C4光能利用率的理想材料之一。为了研究谷子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从谷子主推品种长农35号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库中筛选鉴定到一个苗期条纹叶突变体wsl2,通过表型鉴定、遗传背景检测和遗传分析,同时利用MutMap方法快速精细定位突变基因,并根据突变位点开发共分离分子标记等方面对该突变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sl2在苗期表现为条纹叶表型,但从拔节期开始恢复为正常叶片表型;wsl2与野生型遗传背景相同且wsl2受一个隐性核基因控制;MutMap精细定位的关联区间内包含9个非同义突变基因,其中,Seita.9G561800是一个编码与叶绿体相关的PsbP蛋白基因,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在第1外显子77 bp处发生G/T碱基突变,导致一个精氨酸(R)突变成亮氨酸(L)。根据突变碱基设计了dCAPS标记MRI498-1(Cac8Ⅰ)和共分离标记MRI501-3,进一步验证了wsl2突变体的候选基因突变位点。研究鉴定了一个新的条纹叶突变体wsl2,对PsbP基因光合作用反应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了谷子叶色突变体资源,同时验证了MutMap方法克隆谷子突变基因的有效性。
关键词: 谷子 条纹叶突变体wsl2 MutMap 候选基因分析


播期对高粱营养与食味品质的调控效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高粱的适宜播期,实现优质高效生产,2013—2014年以高粱品种‘辽杂11’和‘沈杂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月30日(T1)、5月14日(T2)和5月28日(T3)3个播期,测定两个高粱品种产量及籽粒中的粗蛋白、单宁、粗脂肪、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apid visco analyzer, RVA)对淀粉黏滞性进行测定,并对食用品质进行感官评价,同时分析气象要素对高粱营养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可以显著提高‘沈杂5号’的产量,而对‘辽杂11’产量无显著影响。播期推迟高粱籽粒粗蛋白和单宁含量呈降低趋势,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高粱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膨胀率也均呈增加趋势。‘辽杂11’ T3处理食味品质综合得分分别比T1和T2高11.86%~12.81%和6.83%~8.44%,‘沈杂5号’T3处理食味品质综合得分分别比T1和T2高6.48%~7.18%和3.33%~4.06%,食味品质综合得分在播期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粗蛋白和单宁含量与食味指标(除冷粥质地外)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脂肪、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与食味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与高粱的适口性、滋味、气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适当晚播(沈阳地区在5月28日),可减少高粱的粗蛋白和单宁含量,提高支链淀粉含量,增加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从而提升了高粱的食味品质。


播种方式对不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适宜山西省晋南地区冬小麦节水旱作的播种方式及配套灌水模式,通过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方式[探墒沟播(T)和常规条播(L)]对不同灌溉条件下[雨养旱地无灌水(W0)和拔节期浇一水(W1)]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试验点,与常规条播处理相比,探墒沟播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干质量、有效穗数、株高显著提高;旱地条件下,千粒质量也显著提高,但穗长和穗粒数显著降低;沟播处理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2.4%~16.9%.灌水促进沟播条件下冬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沟播处理使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8.9~19.9 mm;除2月份沟播处理土壤温度降低1.43~3.12℃外,其余月份整体增高0.15~1.66℃.综上,探墒沟播对晋南地区麦田土壤起到蓄水保墒、增加地温的作用,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和产量,可作为冬小麦节水旱作的一项播种技术.


复合酸化剂对断奶幼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免疫器官及肉品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酸化剂对断奶幼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免疫器官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0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35日龄断奶伊拉肉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0只兔.试验设2个对照组,对照1组为空白对照组,对照2组为抗生素对照组;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Ⅰ组)、0.2%(Ⅱ组)、0.3%(Ⅲ组)复合酸的试验饲粮.预试期5 d,正试期22 d.结果表明:1)添加不同水平的复合酸化剂对各组试验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及腹泻频率、死亡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复合酸化剂添加水平的增加,平均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P=0.056 4);与对照1组相比,添加复合酸化剂有降低腹泻频率的趋势(P=0.051 8).2)Ⅱ组、Ⅲ组能量、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以对照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1组与Ⅱ组(P<0.05),与Ⅰ组、Ⅲ组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Ⅲ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对照2组与Ⅰ组(P<0.01),与对照1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粗灰分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1组(P<0.01),与对照2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复合酸化剂对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1组相比,添加复合酸化剂有提高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的趋势(P=0.083 3).3)添加复合酸化剂对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4)Ⅱ组、Ⅲ组胸腺重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5),与对照1组差异不显著(P>0.05);胸腺指数以对照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1组、Ⅲ组(P<0.05);Ⅰ组、Ⅱ组胸腺指数与2个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酸化剂对其他免疫器官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综合本试验各项指标,断奶幼兔饲粮中适宜的复合酸化剂添加水平为0.3%.
关键词: 断奶幼兔 复合酸化剂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免疫器官


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绿豆象生长发育及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蛋白酶抑制剂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分子量很小的蛋白质,通过影响昆虫体内酶活性,从而抑制幼虫的生长发育。本研究旨在明确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MBTI)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生长发育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方法,测定了取食含2.0%MBTI的人工绿豆对绿豆象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并利用生化方法测定了绿豆象幼虫取食含不同浓度(0.5%, 1.0%, 1.5%和2.0%)MBTI的人工绿豆后,其体内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绿豆象幼虫取食含2.0%MBTI的人工绿豆后,幼虫体重和成虫羽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取食感虫绿豆品种磨制的人工绿豆),分别只有对照的72%和55%,幼期发育历期相对延长,为对照的1.083倍,而着卵量和卵孵化率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取食MBTI含量不同的人工绿豆对各龄期幼虫体内CarE, GSTs和POD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各龄期幼虫体内SOD和CAT活性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均随MBTI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强,且2.0%MBTI对1龄幼虫体内CarE, GSTs和POD活性的促进作用均最强,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6.5%, 60.5%和67.3%,2.0%MBTI分别对4龄幼虫体内SOD活性和1龄幼虫体内CAT活性的抑制作用均最强,分别为对照的80.0%和47.6%。【结论】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绿豆象幼虫体重和成虫羽化率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导致幼期发育历期相对延长,同时影响其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从而使绿豆象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关键词: 绿豆象 绿豆 胰蛋白酶抑制剂 生长发育 解毒酶 保护酶


体外产气法和尼龙袋法评价北方7个品种小麦秸秆饲用价值及有效降解率模型预测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和尼龙袋法对北方7个品种小麦秸秆饲用价值进行评定,并建立有效降解率(ED)预测模型.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72 h动态产气量(GP)和发酵参数,并计算产气参数;采用尼龙袋法测定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计算降解参数.结果 表明:1)晋麦90的72 h GP最高,晋麦90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7种小麦秸秆发酵液氨态氮(NH3?N)含量在23.18~28.57 mg/mL,发酵液pH在6.77~6.97.菏麦0746?2发酵液的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鲁研897发酵液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2)尼龙袋试验中,晋麦90的DMD、NDFD、ADFD及快速降解部分、慢速降解部分、ED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3)以IVDMD和GP预测的ED的回归方程为:ED=-18.993+0.306IVDMD+0.660GP(R2=0.884,P=0.013),以DMD预测的ED的回归方程为:ED=4.046+0.552DMD(R2=0.990,P<0.001).综上所述,与其他6个品种相比,晋麦90的饲用价值相对较高,容易发酵、易于消化,但纤维含量高,在饲粮中添加比例不宜过大.基于ED和IVDMD、GP、DMD的强相关性,建立ED的预测模型,可快速、有效地评价小麦秸秆ED,为其营养价值评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秸秆 饲用价值 体外产气法 尼龙袋法 有效降解率


镉胁迫对芥菜型油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油12号为材料,探讨镉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 mg·L-1)Cd2+对油菜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种子活力指数随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植株中叶绿素含量随Cd2+浓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MDA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5 mg·L-1和10 mg·L-1处理时MDA含量较对照低,在25 mg·L-1及以上浓度处理时MDA含量开始升高且较对照高;CAT活性先下降后上升,在25 mg·L-1处理下活性达到最高,50 mg·L-1时活性又呈下降趋势.


山西省新征高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2010—2017年间新征集的111份高粱种质资源17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行政地区中,吕梁市征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76).10个质量性状中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733),而7个数量性状中以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都高于质量性状.聚类分析将111份资源划分为五大类,除晋城市地区15份种质分散于各个类群外,来自相同行政区域的种质归入一群.本研究的结果为山西高粱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银杏果实(白果)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银杏(Ginkgo biloba L.)果实(白果)为原料,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白果多糖的提取工艺,并分析白果多糖的抑菌活性.以多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探讨液料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对白果多糖得率的影响,从而建立白果多糖的提取工艺模型,得出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合牛津杯法及二倍稀释法,分析白果多糖的抑菌活性及最小抑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白果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如下:液料比45 ml:1 g,95℃浸提3.0 h,在该条件下多糖得率为19.67%.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白果多糖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制活性最强,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2.50 mg/ml;白果多糖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制活性也较强,当白果多糖质量浓度为15.00 mg/ml时,抑菌圈直径约为2.25 cm;白果多糖对真菌几乎无抑制活性,因而不具有广谱抑菌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