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干旱程度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藜麦GE 6为材料,采用不同PEG-6000浓度(0、5%、10%、15%、20%)对藜麦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胚根长于5%PEG浓度时达到最高,其它指标均于10%PEG浓度处理时达到最高.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物质的积累随着PEG浓度升高而降低;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二者含量均于10%PEG浓度时达到最高;幼苗叶片中MDA含量呈降低-上升-降低的趋势,5%PEG处理下MDA含量最低,较对照低11.2%(p>0.05).SOD和POD的活性随着PEG浓度升高而升高.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可以促进藜麦种子的萌发,藜麦幼苗具有一定抗旱能力与其在干旱胁迫下能够合成更多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较高的POD活性、SOD活性有关.


大把子杯桩菇:产自山西的一个新物种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多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西省吕梁山区俗称为大把子的一种传统野生食用蘑菇是隶属于假杯伞科Pseudoclitocybaceae杯桩菇属Clitopaxillus的一个分类学新物种,本研究将其定名为大把子杯桩菇C. dabazi.该种与分布于欧洲的C. alexandri和C. fibulatus形态特征相似并且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大把子杯桩菇的鉴别特征为菌盖半球形,菌盖边缘稍内卷,土黄褐色至灰白褐色,菌柄粗棒状,具蘑菇香味.大把子杯桩菇在秋季发生,在整个吕梁山脉均有分布,在中北部的管涔山、关帝山区域,主要生长于云杉Picea sp.、落叶松Larix sp.林内的草地上;而在南部的五鹿山一带,则发生于松Pinus sp.、栎Quercus spp.混交林内草地上.本文还提供了杯桩菇属已知3个物种的分种检索表.


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食葵不育系17-A26为母本、恢复系17-C19为父本,构建P1、P2、F1、F2、B1和B2 6个世代群体,研究了产量相关性状盘径、单株总粒数、结实率、百粒重、粒长和粒宽的后代变异及遗传率.结果表明,6个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变异幅度排序为单株总粒数>粒长>盘径>结实率>百粒重>粒宽,狭义遗传率排序为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粒宽>盘径>结实率.根据遗传进度结果,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和粒宽宜早代根据表型选择,盘径宜晚代选择,结实率宜晚代结合多环境联合选择.


棉花转录因子基因GhMYBPA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YB转录因子蛋白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棉花MYB转录因子的功能,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在棉花叶片组织中克隆GhMYBPA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从中棉35中成功克隆得到1个新的MYB转录因子基因GhMYBPA1(基因登录位点为XM016869420),cDNA全长为825 bp,开放阅读框630 bp,编码21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MYBPA1蛋白分子质量为20.183 ku,N端含有2个MYB的DNA保守结合域,属于R2R3-MYB型转录因子;氨基酸同源分析发现,GhMYBPA1蛋白与来自亚洲棉GaMYB12-like同源性较高;qRT-PCR分析结果表明,GhMYBPA1在棉花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花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逆境胁迫分析表明,在受到高盐、低温和干旱处理诱导时,GhMYBPA1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了变化,推测GhMYBPA1可能在棉花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GhMYBPA1基因功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棉花 GhMYBPA1 生物信息学分析 转录因子 非生物逆境胁迫 功能分析


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积累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内在联系,对两年间5个大麦品种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的β-淀粉酶活性呈升-降-升的动态过程,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活性与总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的互作呈显著相关,与日均温、日均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积温和日均温的互作、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互作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积温、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总积温和日均温交互作用、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日均日照时数、日均温.


牛粪与玉米秸秆不同配比厌氧发酵的产气性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牛粪与玉米秸秆不同配比混合厌氧发酵的产气性能,为提高厌氧发酵产气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1 L厌氧反应器,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发酵原料,设置牛粪与玉米秸秆干物质质量比分别为10∶0(对照), 8∶2,6∶4,4∶6,2∶8和0∶10共6个处理,在物料总干物质质量分数8%、发酵温度(35±1)℃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产气试验,分析不同产气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在产气方面,牛粪与玉米秸秆按不同比例混合厌氧发酵的4个处理日产气量变化趋势为先快速升高后平稳下降,发酵第2~3天达到产气峰值,较对照提前2~3 d;当牛粪与玉米秸秆的干物质质量比为2∶8时,累积产气量、甲烷总产量及挥发性固体产甲烷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13 061.7 mL、6 911.4 mL和0.170 L/g,较单一牛粪发酵处理(对照)分别提高52.47%,41.48%和34.92%.在发酵系统稳定性方面,牛粪与玉米秸秆不同比例混合厌氧发酵的4个处理均在发酵第5天pH值达到最低,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达到最高,较对照提前2 d达到极值;发酵5 d时,牛粪与玉米秸秆干物质质量比为2∶8的处理pH值低于其他处理,为5.75,较对照降低了7.70%;挥发性脂肪酸质量浓度高于其他处理,为1 675.6 mg/L,较对照提高了59.04%.[结论]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效果优于单一原料发酵,且二者干物质质量比为2∶8时厌氧发酵具有较好的产气特性和发酵潜力.


葡萄CHX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HX(Cation/H+exchanger)基因家族是CPA(Cation proton antiporter)基因家族的一个亚家族,家族基因广泛参与维持植物体内Na+/K+离子平衡的调控过程,对植物维持细胞离子浓度、花器官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葡萄为材料,共鉴定出19个VvCX基因,命名为VvCHX1~VvCHX19.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葡萄VvCHXs基因的结构、蛋白理化性质、保守基序、系统进化,同源基因分析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表明,根据多物种CHX蛋白的进化树分析将19个VvCHX家族成员划分为4类;VvCHX家族基因不均匀的分布于7条染色体上,其中3对基因存在串联重复现象;同源基因分析表明,葡萄VvCHX家族成员可能在维持离子浓度、花器官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绝大多数葡萄VvCHX基因家族成员在雄蕊、花粉、花中表达量较高.本研究进一步探究CHX基因家族调控植物抗逆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