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有效防治蛴螬的昆虫病原线虫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对华北地区蛴螬具有较强致病力的昆虫病原线虫,从河北省采集的30份土样中分离线虫,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线虫对该地区3种蛴螬的致病力.结果 表明,经鉴定所分离的昆虫病原线虫为樱桃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eicherriana的1个品系,将其命名为LF品系;该线虫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38℃水浴12 h后存活率达28.4%;具有较好的耐干燥能力,相对湿度50.5%处理9h后存活率可达80.0%,在此条件下仍然具有较强的侵染能力,可使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在72 h内全部死亡;具有较强的水平运动能力,30℃处理24 h后有42.2%的个体迁移到3.6 cm外培养皿圆孔处.该线虫对蛴螬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室内试验中,在200 IJs/头剂量下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幼虫处理7d后,3种幼虫1龄末期幼虫死亡率均可达70.0%以上;室外盆栽试验中,5 000 IJs/盆剂量下处理7d后,3种幼虫2龄中期幼虫死亡率均达到了80.0%以上.表明樱桃异小杆线虫LF品系对华北地区蛴螬类地下害虫生防潜能巨大.

关键词: 蛴螬 昆虫病原线虫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覆盖对中国北方主要旱地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效应的Meta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最佳适宜区域、适宜作物,以及和普通地膜的效应差异,为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关于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田间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降解地膜覆盖的所有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无覆盖;和普通地膜比,降解地膜覆盖下玉米减产,棉花增产,对其他作物产量无差异;在降雨量小于500 mum时,降解地膜覆盖下作物产量低于普通地膜,而降雨量高于500 mm时产量无显著差异.渗水地膜覆盖下玉米、小麦、谷子和高粱等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无覆盖;和普通地膜比,渗水地膜覆盖下玉米和谷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普通地膜,尤其是谷子增产效果显著.在降雨量小于500 mm的地区,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比增产显著,高于500 mm则无差异.降解地膜生育后期的土壤温度低于普通地膜,而渗水地膜在低温下增温效果优于高温,且整个生育期温度更适合作物需求.[结论]降解地膜在降雨量大于500 mm的短生育期作物上基本可以替代普通地膜,但是在长生育期作物上及降雨量较低地区应用有风险;而渗水地膜应该优先在降雨量低于500 mm地区的短生育期高叶面积指数作物上应用.

关键词: 地膜覆盖 降解地膜 渗水地膜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太412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分析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太412的生产与育种价值,根据2015-2016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太41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412在2015-2016年度山西省区域试验中比对照中麦175增产10.08%,在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中比中麦175增产7.74%,说明太412是适应范围较广的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是适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地小麦新品种.

关键词: 小麦 太412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干旱程度对藜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藜麦GE 6为材料,采用不同PEG-6000浓度(0、5%、10%、15%、20%)对藜麦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胚根长于5%PEG浓度时达到最高,其它指标均于10%PEG浓度处理时达到最高.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物质的积累随着PEG浓度升高而降低;幼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二者含量均于10%PEG浓度时达到最高;幼苗叶片中MDA含量呈降低-上升-降低的趋势,5%PEG处理下MDA含量最低,较对照低11.2%(p>0.05).SOD和POD的活性随着PEG浓度升高而升高.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可以促进藜麦种子的萌发,藜麦幼苗具有一定抗旱能力与其在干旱胁迫下能够合成更多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较高的POD活性、SOD活性有关.

关键词: 藜麦 干旱 萌发 生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中农药残留膳食暴露评估若干问题探讨

农药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从中国制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和进行农药残留膳食暴露评估常用的术语及模型出发,就相关研究及数据选择中易出现的问题,如定义不准确、数据选择偏差、模型模糊、结论依据不足等进行了分析评述,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观点,以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正确应用风险评估原则,完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从而提高风险评估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管理的支撑水平.

关键词: 食品 农药残留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最大残留限量 不确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把子杯桩菇:产自山西的一个新物种

菌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多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西省吕梁山区俗称为大把子的一种传统野生食用蘑菇是隶属于假杯伞科Pseudoclitocybaceae杯桩菇属Clitopaxillus的一个分类学新物种,本研究将其定名为大把子杯桩菇C. dabazi.该种与分布于欧洲的C. alexandri和C. fibulatus形态特征相似并且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大把子杯桩菇的鉴别特征为菌盖半球形,菌盖边缘稍内卷,土黄褐色至灰白褐色,菌柄粗棒状,具蘑菇香味.大把子杯桩菇在秋季发生,在整个吕梁山脉均有分布,在中北部的管涔山、关帝山区域,主要生长于云杉Picea sp.、落叶松Larix sp.林内的草地上;而在南部的五鹿山一带,则发生于松Pinus sp.、栎Quercus spp.混交林内草地上.本文还提供了杯桩菇属已知3个物种的分种检索表.

关键词: 杯桩菇属 食用菌 系统发育 担子菌 生物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

作物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食葵不育系17-A26为母本、恢复系17-C19为父本,构建P1、P2、F1、F2、B1和B2 6个世代群体,研究了产量相关性状盘径、单株总粒数、结实率、百粒重、粒长和粒宽的后代变异及遗传率.结果表明,6个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变异幅度排序为单株总粒数>粒长>盘径>结实率>百粒重>粒宽,狭义遗传率排序为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粒宽>盘径>结实率.根据遗传进度结果,百粒重、粒长、单株总粒数和粒宽宜早代根据表型选择,盘径宜晚代选择,结实率宜晚代结合多环境联合选择.

关键词: 食用向日葵 产量性状 遗传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转录因子基因GhMYBPA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YB转录因子蛋白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棉花MYB转录因子的功能,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在棉花叶片组织中克隆GhMYBPA1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从中棉35中成功克隆得到1个新的MYB转录因子基因GhMYBPA1(基因登录位点为XM016869420),cDNA全长为825 bp,开放阅读框630 bp,编码21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MYBPA1蛋白分子质量为20.183 ku,N端含有2个MYB的DNA保守结合域,属于R2R3-MYB型转录因子;氨基酸同源分析发现,GhMYBPA1蛋白与来自亚洲棉GaMYB12-like同源性较高;qRT-PCR分析结果表明,GhMYBPA1在棉花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花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逆境胁迫分析表明,在受到高盐、低温和干旱处理诱导时,GhMYBPA1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了变化,推测GhMYBPA1可能在棉花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GhMYBPA1基因功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棉花 GhMYBPA1 生物信息学分析 转录因子 非生物逆境胁迫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胚乳中最大量蛋白体的提纯与体外消化

作物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玉米(Zea mays L.)种质资源醇溶蛋白营养价值的多样性,本研究优化了具有野生型醇溶蛋白性状的玉米自交系PC130胚乳中蛋白体(PBs)的提纯与体外消化环节,结果显示,基于优化后提纯方法的PBs提纯量比已报道方法的获得量提高了50倍以上;通过分析相关因素对最大量PBs提纯物消化的影响,确定0.5mg/mL胃蛋白酶用量与75min处理时间为胚乳PBs的最活跃体外消化条件.

关键词: 玉米 最大量蛋白体 提纯 体外消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茎腐(青枯)病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茎腐(青枯)病不仅在我国广泛发生,也是世界性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全球玉米的总产量以及种子品质.简要概述了该病的发生与危害,致病菌及发病成因和相应栽培措施;通过对已有的玉米抗病鉴定方法及病原菌鉴定方法总结分析,认为抗病育种与抗性鉴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不够问题;着重介绍了玉米种质资源的筛选,玉米对茎腐(青枯)病抗性遗传规律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且对玉米茎腐(青枯)病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 玉米 茎腐病 病原菌 抗病性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